苏轼写过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辛弃疾描写西湖的诗还有哪些( 五 )


苏轼的比喻,其实就化用了这个典故 , 既然常态,病态,都是美的,那么无论淡妆还是浓妆,自然都是恰到好处了,这一点,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点吗?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解读,我们现在对这个比喻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了 。无怪乎清代的大诗人查慎行,要给予这样不遗余力的赞赏,“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 。这个比喻也成为苏轼的得意之作,在后来的一些诗歌里,苏轼还多次用到,例如“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比如“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
这首诗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饱含的哲理 , 这对西湖晴景与雨景的同等赞赏中 , 体现了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回头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一首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其一与其二其实是一个有所关联的整体 。其一云:“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 一杯当属水仙王 。”前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初晴后雨,“朝曦迎客”写的是晴,“晚雨留人”写的是雨 。第三句是非常关键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指什么?不会又是谁不会呢?一般来说游客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气,尤其是在游玩的途中 , 突然下起雨来,总是会令人扫兴而归的 , 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 。苏轼则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苏轼把下雨解读为留人,这就给雨赋予了人的感情,从一个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价值,然而普通的游客并不能领会其中的好处,也只有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够尽享西湖各式各样的风光 。
美人如画,画如美人 。绝代佳人已逝,后世之人无缘得见西施的美貌,却能从东坡先生的诗句中想象一二 。更令人叫绝的是西湖那多侧面的丰富美感,也被使人通过西施之比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雨落苏堤后的西湖令人沉醉,也许只有湖畔庙中供奉的水仙能够尽情领略 , 那么东坡先生还有哪些对西湖的赞美之词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
从第二首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其实尽享西湖风光的并不是那个在虚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谁呢?当然是苏轼本人 。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别人所忽视的,苏轼却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它 , 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够发现呢?一是因为他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是源于善于发现美的心灵 。在苏轼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句子,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在苏轼眼中 ,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不止那些怪奇伟丽的事物值得欣赏,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 , 其实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 。《饮湖上初晴后雨》无疑是苏轼这种心态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态,这首吟咏西湖的作品 , 就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了,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
二是因为,苏轼与西湖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理还深的关联 。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第二次是1089年到1091年,分别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 。苏轼在杭州任内 , 政绩那是非常显著的,得到当时老百姓的赞扬的,也是为后世所称颂的 。那时候的杭州,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西湖严重淤塞,苏轼怎么样?他就招募民工 , 前后共用了二十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淤泥堆筑起了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还在堤上建造了六座石拱桥 。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西湖十景的苏堤,西湖十景有苏堤春晓 , 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苏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