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正成传上元弘之乱( 二 )


二、首倡义举
元弘元年9月1日,六波罗终于注意到了真天皇的所在,开始调集畿内军队 。9月5日镰仓幕府得到消息后令长崎高贞为监队,大佛贞直、金泽贞冬、足利高氏(即足利尊氏)、江马入道四将领兵西上 。足利氏,出自八幡公源义家之子源义国的嫡子,在北条氏获得镰仓幕府的实权后,代代与北条氏联姻 。出兵这天 , 尊氏的父亲去世,幕府仍然强行命令尊氏出征,其暴政可见一斑 。

楠木正成传上元弘之乱

文章插图
信长之野望系列特典足利尊氏立绘
9月6日 , 六波罗的军队攻击笠置山,此时笠置山宫方集结了大约3000人的军队,在后醍醐的亲信千种忠显(三木一草之一)的带领下与幕府军作战 。宫方虽然诏令四方勤王,但后醍醐属于密谋提前败露准备不足,响应者寥寥 。不过世间还是有忠义者在,数天后,楠木正成于河内国赤坂城,樱山兹俊于备后国起兵响应宫方 。
9月14日 , 和泉守护代发兵攻击楠木正成,赤坂城之战正式开始,但此时幕府大军还没有抵达 , 楠木正成的兵力大约数百左右,只是小规模的攻城战 。听闻楠木正成叛乱的幕府也正式下令没收了“恶党”楠木的领地与年贡 。按《光明寺残篇》记,9月20日幕府大军正式抵京 , 9月27日大举进犯笠置行在 。宫方凭借地利山险,在大军来之前就修缮了不少植栅,幕府军一时也很难强攻 。第二天 , 幕府军以兵力优势,策反了宫方一些抵抗意志不坚定的人为内应,一名叫陶山义高的幕将被接入里处放火烧山 , 造成宫方的大混乱,幕军趁势总攻,笠置山陷落 。
10月15日,做完笠置山之战的战后措施的幕府军部署大举攻击楠木正成 , 背后的樱山兹俊在得知笠置山陷落后自杀身亡 。赤坂城这边,楠木正成在这段空档期做了收割周边的民储补充兵粮不少准备 , 后醍醐天皇英勇的第三皇子护良亲王也逃进了城内 。与《太平记》中幕府军以30万大军压境,极度轻视500人的小城不同,史实里幕府军非常重视楠木正成 , 也许是因为楠木正成在河内的势力和早年的3次平叛表现 。而且,镰仓幕府末期根本不可能得了动员30万的军队,据《大乘院日记目录》原文“15日大军以3万发”,赤坂城的幕府兵力应是3万左右更接近历史事实 。10月16日 , 幕府军兵分四路,大佛贞直沿着宇治到奈良东进,金泽贞冬八幡宫向河内南进 , 江间入道从山崎沿着淀川向四天王寺的西南路而进,足利尊氏从伊贺西进,围攻赤坂城 。
明治以后,实证主义研究兴起,以南朝为正统的明治政府官修史书《大日本编年史》对赤坂城之战甚至毫不客气地写道:“21日,经7日,赤坂城陷 , 楠正木成与护良亲王遁走熊野,《太平记》附会山背大兄王故事荒谬不足为信 。”然而笠置山、赤坂城之战只是风暴前的一次雷鸣,真正的狂风暴雨即将到来!
三、扰动畿内
倒幕运动似乎已经被镇压,幕府处置了这些“叛逆”份子 , 逼迫大觉寺统的后醍醐让位给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元弘2年(1332年)3月,将后醍醐流放到隐岐岛 。据说在后醍醐被押送到隐岐岛的途中,一个叫儿岛高德的人 , 夜间潜入到后醍醐休息的地方,在树上刻下一句诗“天莫空勾践,时非无范蠡” 。儿岛高德显然是把后醍醐比作勾践,自己比作范蠡,不过元弘之乱中的范蠡显然楠木正成更符合 。
在《太平记》中 , 后醍醐被流放一月后,楠木正成就再次举兵 。这成了日本历史学者批判《太平记》史料价值过低的经典名案例,在日本维基百科楠木正成的相关词条中都被指出特别说明 。而研究楠木正成最重要的一次史料《楠木合战注文》等史料文书楠木正成和护良亲王都是在元弘2年12月举兵 。一个很明显的逻辑,如果楠木正成4月就举兵并引起近畿的大动乱,那怎么解释直到12月前各方都没有什么动作这8个月的历史空白期 。楠木正成与护良亲王都仍然在暗地里潜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