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河拉铁索桥的为何是铁牛( 二 )


关于黄河铁牛的制作,还得从蒲津渡浮桥说起 , 
蒲津渡位于山西永济市西郊 , 是唐朝到明朝的一个著名古渡口,山西蒲洲在远古的舜帝时期,因为气候适宜,雨水充足,是古代适合农耕的富饶的之地,根据古代的传说,当时舜定都蒲坂,后来称这里为蒲都,蒲都迎来的高速的发展 , 成为了“天下要地”,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视,蒲州后来成为了关中重要要塞之一,和潼关一起成为了“关中之第一锁钥” 。
到了隋唐时期,因为当时的唐朝国都在长安的原因,蒲洲城旁的蒲津渡更成为了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这里也是唐朝一条重要的运输命脉,每天从这里络绎不绝的物资 , 源源不断的供应着强大的唐朝长安城的日常生活 。
当时为了来往方便 , 在蒲津渡建设了一座浮桥,不过这座浮桥采用的方法比较原始,只是利用船只和麻绳将桥连接起来,本来在夏季和秋季倒是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到了冬季和春季,浮桥却每年都会因为黄河冰凌而断裂,所以每年都需要进行维修和保护 。

古代黄河拉铁索桥的为何是铁牛

文章插图
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 , 一年的初春 , 黄河冰凌又将浮桥给冲垮了,而这次的破坏力也很厉害,导致了唐玄宗知道后,都不由地感叹起来,这时有人上奏给提议,以大唐的国力 , 打造一座跨江铁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唐玄宗进入了开元盛世,也想体现唐朝的强盛,并且一劳永逸地解决蒲津渡浮桥和黄河冰凌的事,所以下旨开工制作跨江浮桥 。
对于建造此桥,工匠和当时的造桥专家 , 拿出了当时最佳方案,为了不让黄河冰凌和黄河汛期冲垮桥梁,利用了两岸的高地,在上面建造了一座铁链桥,而这座铁链桥最重要的就是两端的稳定铁桥的根基 , 
为此当时的工匠经过了精细的计算,同时加入了古代的一些五行相克的理念,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技结合,最终确定了在两岸打造八只铁牛和八个铁人,两座铁山、七星铁柱 , 拉起了铁链 。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我们的造铁技术发达,但是要几十吨重的铁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铁牛表面处理还需要能历经风霜不生锈迹 。的确是需要点技术含量,而且古代唐朝可没现代化的钢铁工厂,
虽然炼铁行业技术在唐朝时期非常成熟了,但是制作这么大和重的铁牛 , 工匠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历朝历代那么强大,为何到了唐玄宗才会敢在黄河两岸造一条跨江铁桥,可不是当时人想不到,而是因为打造这些铁牛和铁人,还有跨江的铁链需要耗费的资源非常之大,只有唐朝积累了百年的国力,在唐玄宗初年的精心治理下,才有如此的雄厚实力打造此桥,可以说蒲津渡是唐朝的一个国家工程 。
古代黄河拉铁索桥的为何是铁牛

文章插图
这座桥到底用了多少资源呢?
根据现在的测算 , 作为桥墩的八只铁牛,每一只铁牛约有1.9米高,长约3米,宽约1.3米 , 重达30吨 , 如果加上底盘和铁柱的40吨,那么一只铁牛的重量就高达70多吨,八只铁牛就重达560吨,这还没加上这座铁桥的铁索还有其他的设备,所用的铁占据了当时唐朝一年铁量的八成 。而且当时的铁器对于民生和将士都非常的重要,所以唐玄宗如此做,的确是需要底气 。
打造好的铁索浮桥成为了当时的一景 , 被许多古代典籍记载,成为了重要的通道,可是随着历史的变迁,黄河东移 , 长安的没落,蒲津桥也被废弃,但是到了明朝,这座铁桥虽然几经波折 , 但是依然屹立不倒,不过随着明清时期的黄河的改道,后来的河沙淤积,铁牛沉入了河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