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零花钱是从哪来的( 二 )



乾隆皇帝的零花钱是从哪来的

文章插图
2、内务府多项收入内务府是清朝负责皇帝宫廷事务的一个庞大部门,掌管着皇帝的各项收入 。
内务府的收入首先是各地皇庄提供的,皇庄即清帝的私人土地,由内务府负责管理 。清朝皇帝在北京、承德、盛京等地有近百万亩的皇庄土地,皇庄每年除提供大量地租银外 , 还供给宫廷大量粮食、果蔬、肉类等生活必需品 。
其次是内务府为了多给皇帝增加一些收入,也利用其官方背景进行商业活动 。如乾隆时,内务府曾派人跑到清朝和俄国交界处的恰克图去购买俄国生产的皮货运到京城售卖,还曾对贩卖铜铁、盐业进行投资,即约定利息和还款期限后借贷给铜贩和盐商,以达到“钱生钱”的效果 。
最后,内务府在皇帝的授意下取得了部分商品的专卖权,长期把控这些商品的价格,使其维持较高的商业利润,最为典型的就是人参的买卖 。人参的价值比较高,又产自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所以从努尔哈赤时就对采参活动进行严格管控,清朝进关后则由皇室进行了垄断 。
乾隆初期由于雍正时宫中储备人参过多,所以供给多价格反而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和内务府向在京的王公大臣们售卖人参,规定:“王等准买十斤 , 大臣等准买三斤” 。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人参的销售,乾隆和内务府还把人参的销售权授予了位于江南的盐政、织造、海关等机构,以求扩大销路 。
经过乾隆皇帝和内务府的不懈努力,在乾隆朝 , 单是内务府售卖人参就给皇帝带来了总共近一千三百万两的白银 , 数目不可谓不大 。

乾隆皇帝的零花钱是从哪来的

文章插图
3、议罪银制度古代对于犯了些小错的官员或贵族往往通过“罚俸”即扣几个月工资以示惩戒 。但乾隆时 , 这种“罚俸”的惩罚措施则演化成了议罪银制度 。即原本“罚俸”具体罚多少钱 , 是由吏部决定,罚的钱也最终入的是掌管国家财政的户部,皇帝并不能从中获取什么好处 。
而议罪银则并不是这样,因为议罪银本来是考虑到“罚俸”惩戒度太低,为了提高惩戒力度让犯错官员长记性,在已“罚俸”的基础上法外再罚 。既然是法外再罚,那么议罪银就不入国家财政而直接进入皇帝的腰包了 。
议罪银制度初看好像也没什么 , 无非是犯错官员多被罚点钱 。但是实际上这里面有着很深的门道 。该制度实行没多久,就有聪明的官员发现了其中的“妙处” 。原来有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故意给皇帝上折子,说自己犯了某某罪 , 当然都是些诸如办案较慢、写了错字这种小错误,然后再故意表示自己进行深刻反省后要缴纳巨额的议罪银以求皇帝宽恕 。
议罪银重在“议罪”二字,那么官员们虽是小错误,但毕竟还是有错,皇帝收议罪银也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所以这就使议罪银变相的成为了一种给皇帝的“贿赂” 。
如河南巡抚何裕城给乾隆上折子说自己上次不小心把给皇帝的折子上弄了香灰 , 认为对皇帝“不敬”,实在是大错 , 故自请罚银三万两 , 以求皇帝宽恕 。又如两广总督巴延三以“境内有民人自缢身亡”为由一次就缴纳了议罪银八万两 。由此可见议罪银制度给乾隆皇帝提供的收入数额之多 。
综上所述,因为清朝沿袭了我国自秦汉便有的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开的传统 。所以乾隆皇帝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如果需要用钱就直接从国库中支?。峭ü约旱乃饺瞬普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