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辨之战最后的结果怎么样?马超张飞输在哪里( 二 )


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孟子曾经做过精辟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下辨之战最后的结果怎么样?马超张飞输在哪里

文章插图
演义小说中的刘备当然是一位志诚君子,但是当时的门阀士族乃至寻常百姓显然不这么看 。曹操是“奉诏平叛”,刘备是“奉衣带诏讨贼” , 但“衣带诏”的最终解释权在大汉天子刘协手里 , 而刘协又掌握在曹操手里,他完全可以让刘协布告天下:衣带诏纯属伪造,刘备就是叛逆,天下共讨之、人人得而诛之,附逆者诛灭九族!
即使有衣带诏原件,刘备也拿不出来,而当时的百姓只认天子 , 于是在当时的舆论场上,曹操占据了绝对优势 , 所以“诸葛四友”中有三人长途跋涉投奔了曹操(等于入朝为官),而且曹操给那些人的官帽,远比刘备能拿出来的大好几倍——汉中之战相持阶段,张飞只是刘备封的征虏将军、新亭侯、巴西太守,马超只是刘备封的平西将军、都亭侯,他原先的“偏将军、都亭侯”官爵,早就在跟曹操打架的时候就被免掉了,而他自封的“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连刘备都不承认 。
割据势力自封的两个杂号将军张飞马超 , 对战的是顶着钦命头衔的谏议大夫、都护将军曹洪和虎豹骑都尉曹休 , 您说战区世家大族和老百姓会支持谁?
这就是张飞马超面临的窘境:得不到战区民众支持,又不能纵兵抢掠坏了自己的名声,军需物资都需要从汉中乃至成都转运,还要防范沿途大小民团武装的截击,向出奇兵速战速决,计策又被曹休识破,张飞和马超就是再能征惯战足智多谋,也只能含恨接受失败的现实:跟曹军相比 , 我们名不正言不顺 , 所以吴兰才会死于非命!
张飞马超面临的困难,刘备集团一直都有,而且直到最后也没有克服,这一点诸葛亮应该是十分清楚的,而这也跟他的“隆中对”描绘的美好前景截然相反 。
诸葛亮抬举刘备:“将军既是帝室之胄 ,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 思贤如渴 。”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 , 在东汉末年,“帝室之胄”多如牛毛 , 根本就不算不上金字招牌——曹魏重要谋士刘晔,家谱比刘备还详实,他不也得给曹操打工?至于思贤如渴,曹操做得好像比刘备还彻底:“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刘备用人的原则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而曹操用人,不管你人品如何,只要你有能耐,我就给你高官厚禄 。
下辨之战最后的结果怎么样?马超张飞输在哪里

文章插图
曹操用人是半夜偷茄子不管老嫩,剜到筐里就是菜 , 这种千金买马骨的做法 , 结果是人才如过江之鲫,而刘备杀了张裕和彭羕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杰出人才来投奔了——刘备寄予厚望的孟达、黄权都投入了曹营,说明曹操曹丕比刘备孙权都有吸引力 。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设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
老百姓有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刘备没有看到那一天 , 但是张飞和马超却是感慨良多:“哪有什么箪食壶浆,我们得到的只是冷箭和砖头瓦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