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孙子》言用兵数动辄就是十万 。如《作战篇》曰:“带甲十万”;《用间篇》又云:“兴师十万” 。而春秋大国用兵不过数百乘,约二三万人 。到战国中期 , 才有带甲十万至数十万者 。
(三)春秋时的大战一般都在数日内解决,即使围城亦不过数月 , 而《孙子兵法》所谈战争往往旷日持久 。如《作战篇》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用间篇》又说:“相守数年 , 以争一日之胜 。”这分明是战国时代的状况 。
(四)《孙子兵法》所谈的战术多为运动战,主张深入敌后,长距离的调遣 。如它说:“凡为客之道,深则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九地篇》);“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篇》) 。这些都是战国时代的打法 。
(五)《孙子》特别好用“五”数,如《势篇》曰:“五声之变 , 不可胜听也”;“五色之变,不可胜现也”;“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虚实篇》又云:“五行无常胜” 。这些都应是在战国时代“五行”学说流行后的说法 。
(六)《孙子》的体裁类似于《墨子》的《尚贤》、《兼爱》等篇 。它每篇定名都总括全篇的大意,篇前都冠以“某子曰” 。这种体裁,大致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荀子》、《韩非子》,约出现于战国中后期 。
(七)春秋时的战争一般都由国君亲自统率军队出征,或者由中军元帅统御上下军 。而《孙子》言兵 , 由“将”独当一面 。如它说:“将受命于君”(《九变篇》);“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篇》) 。战国时才有如此格局 。
(八)春秋时作战之军队,一般都自带粮食,所谓“裹粮坐甲”(《左传·文公十二年》),粮食吃尽而返归,未有指敌以为食者 。而《孙子》却一再强调:“因粮于敌” , “智将务食于敌”(《作战篇》) 。这又是战国时之策略 。
![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是谁写的?](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30/1F502B51-2.jpg)
文章插图
【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是谁写的?】(九)春秋时对卿大夫称“主”,而称国君为“主”乃是三家分晋以后的事 。《孙子》每每称国君为“主”,此又为出于战国之证 。此外,《用间篇》说的“谒者”、“门者”、“舍人”,也都是战国三时之用语 。
(十)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用间》篇 , 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一语 。苏秦活动的时代当战国中后期,在孙武之后约200年 。这更足以说明《孙子》成书之晚 。因为此句与孙武之时代不合过于明显 , 后被人删去 。
上述十条关于《孙子兵法》出自战国时代的论据 , 都有一定道理 。当然,历来也有不少学者,如明代的宋濂(作《诸子辨》)、清代的孙星衍(作《孙子十家注序》)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等,都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认为《孙子兵法》是春秋时孙武所自著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读者当审慎鉴别之 。
- 为什么只有刘秀是位面之子?其他皇帝都不算吗?
-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为什么没有姓赵的?是因为皇帝姓赵吗?
- 西游记中崔珏是什么来历
- 南唐和后唐是什么关系?和唐朝又有什么关系?
- 山东临沂发现北辛文化环壕聚落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时期的出土了什么?
- 时迁只不过是一个小偷,为什么也能被称为好汉?
- 古代犯人脸上刻的是什么字?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 西游记中青牛精和牛魔王都是牛,为什么青牛精只有一只角?
- 为什么没人敢杀孙悟空?是不能还是不敢?
- 猛火油是什么武器 李煜曾用猛火油对付宋军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