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谬种”口号制造者钱玄同早在1921年1月1日的日记中就说过:“我在两三年前 , 专发破坏之论 , 近来觉得不对 。 杀机一启 , 决无好理 。 ”“杀机一启 , 决无好理”的反思已过百年 , 然而 , 一些人总是视而不见 。
笔者曾撰著《周汝昌红学论稿》一书 , 有学者认为其发出了“比较客观、比较公允的第三者的声音” 。 所谓“第三者的声音”即“既能说好处 , 又能说问题” , 不同于“基本说好处 , 极少说问题”与“基本说问题 , 极少说好处”的“两极声音” 。
本文图片
▲《岁华晴影》周汝昌 著 周伦玲 整理 作家出版社(资料图片)
《周汝昌红学论稿》第一章“知人论学”以“了解之同情”考察了周汝昌的个性特征与其为学格调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 其中特别谈到“落落寡合的个性”与“孤独无助的心境”之间的因果联系 , 以及这种个性和心境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 可以认为 , 前文所述两件颇具“话题价值”的事情与周汝昌“寡合的个性”“孤独的心境”有着显而易见的因果联系 。
周汝昌《献芹集》附录《致胡适信》说:“我有了先生这样的师友 , 又有这样知己弟兄 , 心中真是说不出的欣慨交集 。 我兄弟四人中 , 这个兄长与我两人最相契 , 他赋性孤洁 , 与世多忤 , 作了许多年的事 , 现在萧然归田 , 岑寂索寞 , 我唯有时常与他诗句唱和 , 或搜些精神食粮给他 , 以稍解其苦闷 。 ”这位与周汝昌“最相契”的兄长 , 即同样痴情于《红楼梦》的周祜昌 , “知己弟兄”惺惺相惜 , 他们均深受“赋性孤洁 , 与世多忤”个性羁累 。
1942年5月19日 , 周汝昌的老师顾随曾在致周汝昌信中说:“兄素性亦落落寡合 , 津门旧日校友想素无往来 , 恐亦未能先为道地耳 。 临颍不胜惶惭之至 。 ”(《顾随致周汝昌书》)真可谓识徒莫若师啊!笔者以为 , “素性寡合”可与“赋性孤洁 , 与世多忤”联系着看 , 才能真切体会顾随“惶惭之至”的心绪 。
至于“岑寂索寞”的“苦闷”心境方面 , 周汝昌后半生的“孤独无助”之感尤胜于周祜昌 , 这与他所处的学术环境息息相关 。
1984年3月3日 , 周汝昌致梁归智信中感慨:“终怜自身太孤了 , 匹马单枪 , 未必是取胜之道 。 ”
1999年10月2日 , 周汝昌致梁归智信中又说:“倘若遇见半个‘知赏’ , 则我的成就 , 当不止是耳 。 此意向不为人道 , 望弟代言之 。 ”
以上两处均出自《周汝昌致梁归智书信笺释》一书 , 难遇“知赏”的“孤独之慨”伴随了周汝昌的后半生 , 而且 , 愈至晚年则愈加沉郁慷慨 。 “赋性孤洁 , 与世多忤”的个性难为一般人所欣赏 , 周汝昌在学界的处境可想而知 。
前文所述两件争讼中 , “佚诗”案引起的“苦闷”最令周汝昌难以释怀 。 至于《还“红学”以学》一文 , 虽因“独尊其学”的执着引发了诸多“苛评” , 却并未丝毫消磨周汝昌坚持自己“占有真理”的信念 。 真可谓:赋性孤洁显书生本色;为学独异服解者公评 。
总而言之 , 无论“批周”也罢 , “拥周”也罢 , 若能在各是其是或各非其非之际 , 获得某些学术的或非学术的感悟或领悟 , 这类旧话重提也是值得的 。 (完)(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周汝昌|赋性孤洁显书生本色——周汝昌与“周氏红学”】作者/高淮生
- |“红学泰斗”周汝昌逝世十周年 随笔集《岁华晴影》出版
- 书学#品读|一支笔的驰骋,道出汉字之美——读“红学泰斗”周汝昌《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
- 红学$红楼一梦世上再无周汝昌,无人再懂《红楼梦》
- 周汝昌@宋代才女16岁时填一首词,问世之后就名动京城,文人莫不击节称赏
- 乾隆皇帝!红楼梦后四十回,真如周汝昌所猜测的,是和珅指使高鹗篡改的?
- 千古名篇&李清照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周汝昌称其是奇迹
- 周汝昌!红楼一梦|世上再无周汝昌,无人再懂《红楼梦》
- 周汝昌#林黛玉的死,让她的丫头“大红大紫”,为什么
- 红楼梦@红楼一梦世上再无周汝昌,无人再懂《红楼梦》
- 周汝昌|李清照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周汝昌称其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