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春子门”是什么?( 二 )


文章插图
春子门拜的祖师爷不是范丹老祖,而是韩娥,这与别的乞丐门类不太一样 。在《列子·汤问》之中 , 曾记载战国之时,有个歌女名叫韩娥 , 她就曾卖唱讨食,她经过的地方三天之后仍有余音 , 其歌声“绕梁三日不绝”,此后便有了成语“绕梁三日” 。一次,有人侮辱韩娥,她便唱出哀怨之歌,凡是听到的人都悲哀啼哭 。后来有人将其哀怨哭声学会,专门在葬礼上哭唱 。久而久之 , 就衍生出哭丧这一行当 。
时至今日,各地仍有人专门从事哭丧营生之人,称为“职业哭丧人”,其中多为女子,或许女子的哭更加令人动容吧 。我是亲眼看到,也亲耳听到她们如何一个哭法,连哭带唱、声泪俱下,的确可令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你光是听 , 就能把自己听的鼻子发酸,也想跟着哭泣 。
最初,雍门地区的乞丐效法韩娥卖唱乞讨,久而久之,传遍各地,形成“春子门” 。这一门类之中,多以盲人或青年女子为主,这些人多数被人控制,有时候还要兼卖色相和身体,远比祖师爷韩娥的命运还要糟糕 。

历史上的“春子门”是什么?

文章插图
盲人也并非所有人天生就盲 , 而是被人故意弄坏招子,变成盲艺人 。而后有人传授技艺,教会其演奏乐器和唱段,而后带到街上或者茶楼之中,以卖唱讨钱 。其中最可怜的是那些少女,被人拉着到处卖唱献艺,还要出卖自己的全部,平日还要被那些控制自己的乞丐欺辱,一生命运十分不堪 。
最后说个“春子门”乞丐因卖唱行乞而发迹的小段子,需说明,这是个真事儿,非是杜撰 。清末之时,津门有个乞丐,他少年丧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难以维持,他就干脆拜了团头,入了“锅伙”当了乞丐 。这小子嗓子极好,脑子聪明,善于自己编些小段来唱 。长大几岁,能唱全本《探清水河》、《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段子 。加之他长相英?。?因此颇受一些妇人喜爱 , 家里消夏或有喜事儿,必定将他唤来家中,让其当面演唱,不亚于当红小生 。
不出几年,他便因此发了大财 , 竟比富商还要富足 。他自己成了团头,手下一大帮弟子,专门跟其学唱曲儿 。后来他开办了几处大买卖,成为名流人物,谁都知道他当年就是个唱曲的小乞丐,可谁也不敢瞧不起他 。现如今这位爷的后人还在,依旧是个人物,至于是谁,自不必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