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长安毁在了谁的手上?千年帝都是如何陨落的?( 四 )


在此情况下,长安的危机,越来越迫切 。
耕地与粮食
随着森林、水资源的日益枯竭,长安周边气候开始逐渐变化 。
这种表现,首先是关中地区大量水、旱、蝗灾的发生;然后,在自然的干扰下,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也难以为继 。
粮食供应,出问题了 。
西汉时,长安城的人口在25万左右 。到了盛唐时,长安城最高峰时期,人口达百万之巨 。
与人口的急剧膨胀相比,唐朝时,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可耕地却越来越少 。
当时,由于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日益枯竭,水利灌溉也越发衰退——据唐朝的《通典·州郡四》记载,西汉时,关中地区有灌溉农田4.45万顷;但到了唐朝大历年间(766-779),这个数字锐减到了0.62万顷 。
也就是说,相比西汉,人口膨胀高达400%的唐代长安城,周边的土地灌溉面积,却同比减少了3.83万顷,衰减率高达86.1% 。
民以食为天,没有地,没有粮 , 长安怎么生存?
所以缺粮,从唐帝国诞生开始,就是一个困扰长安城的魔咒 。

十三朝古都长安毁在了谁的手上?千年帝都是如何陨落的?

文章插图
耕作用地日趋衰减、长期缺粮,是唐代长安城挥之不去的噩梦 。
由于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关中地区可耕地越来越少,所以,长安城内需要外地接济的粮食缺口:从唐朝初年的每年20万石(每石42公斤,约合840万公斤),膨胀到了最高峰时期的400万石(约合1.68亿公斤),后来虽然有所回落,但长安城每年的粮食缺口,仍然高达100万石(约合4200万公斤) 。
在此情况下,即使是在“年谷丰登”的丰收年份,唐代长安城也仍然粮食紧缺“人食尚寡”,唐朝初期、中期,唐高宗、唐玄宗就曾经因为长安城缺粮,而不得不迁到洛阳“就食” 。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是岁,关中饥,米斗百钱”,于是群臣就请唐中宗学习他的父亲唐高宗,到洛阳“就食” 。没想到不恤民情的唐中宗却发了火,说:“岂有逐粮天子邪!”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由于向长安运输粮食的漕运道路,被藩镇阻隔 , 整个长安城都陷入缺粮境地 , 以致禁军发生骚动 。这时 , 刚好有3万斛米运到了长安周边 , 唐德宗听说后,几乎流下眼泪跟太子说: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
漕运的断裂
而大唐长安城的最终毁灭 , 以及失去立都的基础,漕运的断裂,是最致命的打击 。
唐朝时,随着长安及关中地区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可耕作土地的急剧减少,本身经济实力已经大幅削弱、长期缺粮的长安城及关中地区,只能是依靠江淮一带的粮食和财赋,来维持日益庞大的首都和帝国的运转 。
当时,甚至有一个说法,供应长安的粮食运输是:
斗米斗金 。
从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仰江淮为生的日子 , 也越来越艰难 。
实际上,在安史之乱以前 , 面对经济中心日益东移、南迁的趋势,唐王朝要吸取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财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
当时,江淮地区的粮食、财赋,要经由黄河进入渭水供应到长安 , 但黄河三门峡段非常凶险,“多风波覆溺之患 , 其失尝(常)十(之)七八” 。
十三朝古都长安毁在了谁的手上?千年帝都是如何陨落的?

文章插图
漕运,是维系长安城和大唐帝国安危的生命线 。
在自然天险的阻碍之外 , 由于关中地区森林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河和渭水,泥沙积屯也很严重,行船非常艰难 。
唐朝中叶以后,从渭水到长安的一些漕运水渠 , 甚至经常因为泥沙堵塞航运,不得不边挖沙、边行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