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找不到夏朝存在的遗迹( 二 )


文章插图
4.证明
当然,随着二里头大型建筑基址、铸铜作坊、城墙等重要遗存的发现 , 在某种程度上更增强了学者们的信念——考古学界在引用文献来“证明”二里头是夏桀所居的同时,历史学界也在引用二里头的新发现来“证明”夏的存在是铁证如山 。按某些不中听的话说,就是双方“在互相利用” 。如果二里头或其他夏文化探索对象所显示的文明程度不高,可能学界主流会比现在更谨慎和保守一些 。既然二里头已经体现出极为强势的“王朝气象”,相对周边文化来说有压倒性的优势和辐射能力,而且一般认为是代表了早于商的政治实体,再要从考古学上否认夏已经显得很不靠谱了(如果否认夏的存在,肯定还是要走30年代疑古派的老路)

为什么找不到夏朝存在的遗迹

文章插图
5.文化考证
除了大范围比较文化异同以及从考古学上研究文明程度之外,还有很多考古证据被用来和夏相联系 。比如《礼记·明堂位》: “灌尊, 夏后氏以鸡夷, 殷以斝, 周以黄目 。” “鸡夷”何指历代不得其解,邹衡论证了它就是二里头文化中的封口盉(现代命名的一种陶器类型 , 周代已绝迹) 。又比如孙庆伟论证了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头起源于中原、并进而扩散到整个东亚的玉礼器牙璋,可能就是《尚书·禹贡》中“禹锡玄圭”的玄圭 。
6.结论
固然,应该承认这种条件下所得出的关于夏文化的结论 , 不如殷墟=商代晚期那么可靠,或者说锤没有那么实 。但是除非坚信夏不存在或不可“证明”,反过来观察其他知乎常见论证夏文化的方式,其逻辑不自洽的地方更多 。
比如说因为夏在很遥远的西方某地,所以考古学家在中原发现不了夏 。
为什么找不到夏朝存在的遗迹

文章插图
比如说因为夏的年代没有文献中所记载的那么早,所以考古学家在那个时间段发现不了夏
比如说因为夏没有文献中描述的那么强大或文明,可能只是不起眼的小国甚至部落,所以目前还没有发现夏 。
其实“夏”这个概念的唯一源头就是文献 , 研究历史确实不能“尽信书”,但如果有选择地信,就要讲证据 。为什么同样是文献,相信夏的存在,却不相信共存的其他关于地域、时间和政治发展程度的描述 , 文献根据到底在哪儿?
相比之下,被认为是疑古过甚的学者倒是更坦荡一些,信什么疑什么好歹还给出了系统论述(如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杨宽:《说“夏”》;艾兰:《龟之谜》),而不是那种莫名其妙的“半信半疑” 。
为什么找不到夏朝存在的遗迹

文章插图
还有很多人都对考古材料一知半解 。如某大V放言“夏朝晚期都城,即二里头文化 , 影响区域小,比起商朝来说没啥“王朝气象”” , 找不到夏的原因是“几乎所有人都偏执地认为,中后期的夏朝应该也像武丁之后的中后期商朝那样强盛 。”这明显是对考古研究的误读 。从考古材料看,二里头二期至四期的对外影响力,并不亚于殷墟二至四期 。如果二里头是中后期的夏,那它确实是和武丁以来的商是一样强的 。
【为什么找不到夏朝存在的遗迹】这位还多次拿东周举例、如果没有文字发现的话如何如何 。实际上在许宏看来 , 二里头是应该和殷墟、西周这样的核心文化相提并论,而不是那种徒有其名的“天下共主” , 这一点凡是认真看过《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都很明白 。而且,如果没有出土文字+文献 , 实际上仍能单靠考古材料得出,二里头之前是满天星斗,二里头出现后月明星稀,从二里头、二里岗、殷墟,到周原-丰镐文化,保持着一脉相承的向外强势扩散态势,这种势头到了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才随着周原和丰镐两个特大型聚落的衰亡而结束,接下来华夏的扩张就依靠从宗周分裂出去或者继承吸收宗周因素的列国文化了,直到咸阳、长安出现之前整个天下就是多级世界,这和二里头时代有哪门子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