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四川遂宁的宋宜人墓曾出土有残存的六座生肖俑,十二生肖动物中的马、牛、羊、龙等动物俑分别塑于不同的文官俑的器座右侧 。这座墓葬还出土有较多的三彩人物俑和生活用具等,出土器物的器型、釉色等与四川地区南宋时期器物的风格都极为相似 , 此墓葬的年代应为南宋时期 。
到了南宋晚期 , 生肖动物的形象逐渐消失,仅是在文官俑器座部位书写“子”、“丑”、“亥”等十二地支字样来表现十二生肖,如江西临川发现的宋墓就存在这种现象 。
南宋以后,尽管有些地区的元墓、明墓仍承袭宋墓的葬俗而随葬陶俑,但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在墓葬中出土的现象就极为少见了 。
文章插图
青白釉十二生肖俑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高17-21.2厘米
1983年湖北省罗田县古庙河汪家桥M4出土
俑做直立状 。头戴“王”字高冠,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足着云头履,下置底板 。分别手捧生肖头像 , 其中鼠首、猴首、猪首残缺 。均为瓷土作胎,青白釉脱落 。造型生动形象,完整的一组,在南宋时期颇为难得 。
综上所述,作为墓葬随葬品的十二生肖俑自南北朝开始至宋末逐渐消失,其演变规律相当清晰 。
即从南北朝时期独立的生肖动物形态,到隋、初唐时期的兽首人身坐姿俑,再至盛唐时期的兽首人身站姿俑,到北宋时期演变成生肖动物点缀于人像不同位置的文官俑 , 终至南宋以后生肖俑消失 。
此外,众多的考古资料显示,在隋至唐初时期,十二生肖俑大量在南方的墓葬中作为随葬品出土,而在北方直至盛唐时期 , 十二生肖俑才在墓葬中多见 。它表明在墓葬中随葬十二生肖俑应是南方地区一种固有的葬俗,而后才传播至北方地区 。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影响的高度融合关系 。
总之,作为传递农耕文明的一种载体,十二生肖历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先人们无穷的智慧和美好的愿望 。
三、生肖文化与农耕文明
十二生肖系统是中国古代农耕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得出的 , 是农耕文明多元文化的聚焦点,它至少具有动物图腾崇拜、五行学说影响、堪舆思想浸染的印记 。
1.动物图腾崇拜
不可否认,农耕先民的动物图腾崇拜势必会影响对于十二生肖的确定,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难以割舍的联系 。
早在农耕文明初期 , 人们为了对不同的氏族进行更好的区分 , 将某种动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并进行崇拜祭祀,图腾便应运而生 。
首先作为图腾来崇拜的是人们惧怕的虎、蛇以及想象中的龙等动物 。
文章插图
▲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 山西博物院藏
文章插图
▲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高26厘米
龙是鹿、驼、兔、蛇、蜃、鱼、鹰、虎、牛这九种动物的组合体,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种虚拟动物,是远古时期人们理想化、神秘化的产物 。在农耕文明里 , 人们认为龙可以行云布雨 , 故将其供奉为神 。
随着人们开始定居,诸如马、牛、羊、鸡、狗、猪、兔等用来营生的动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人们把这些动物选入了图腾 。马、牛、羊、鸡、狗、猪是人们常说的“六畜” ,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
- 山海经中记载的都是神话吗?
- 价格四十万的凤眼菩提鉴赏
- 八国联军珍贵历史照片 告诉你八国联军真正的样子
- 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怎么运回北京的
- 大禹治水图玉山在哪里
- 历史上80年代的中国是怎样真实历史照片回顾
- 历史上的晚清旧社会情景再现真实历史照片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有哪些
- 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有哪些症状
- 历史上清朝时期的慈禧太后宫廷生活真实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