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是怎么想办法避税漏税的?( 二 )


偷税漏税,所有人都在挖国家的墙角
除了垄断,官商勾结更隐秘的方式是,朝廷文官通过诋毁商税征收,将税费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 他们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挖着朝廷的墙角 。
针对教科书讲的明朝税率过重 , 导致人们愤而起义的老套说法,黄仁宇在其著作中进行驳斥,明朝的税收存在过低而非过重的问题 。他先指出,明代除了运河沿岸及北京南京附近,其他地区几乎没有商业关税 。在明朝大多数时候,全部工商杂税收加起来 , 岁入也就三百多万两白银,其中市舶税不到10万两 。
对比宋朝,据《文献通考》记载,神宗熙宁年间赋税总收入7070万贯(一贯铜钱约值银一两),农业税以外的工商市舶等杂税为4911万贯,占70% 。至于市舶税,高宗赵构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
明朝后期一个“怪现象”是,这个国家不能加征农税以外的税收,否则必然会被商人在朝堂的利益代言人——东林党坚决反对,而且这样的抵制活动,几乎百分百成功 。
万历年间,在反矿监税使的“斗争”中,东林党人表现尤为突出 , 各级官员上书不断 。其中,以李三才所上《请停矿税疏》最为尖锐,他直接质问皇帝:“皇上爱珠玉,人亦爱温饱” 。东林党二号人物叶向高,入阁前就上书要求神宗撤回矿监税使 。“不言利,只言义”、“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 , 所谓微言大义 , 这两句话成了秒杀一切加税“谬论”的超级大杀器 。
可怜明朝政府口袋的钱本就不多 , 却还要遭受偷漏税的打击 。明朝中后期,偷税漏税行为甚至得到官员鼓励 , 他们认为,只要征点东西可以交差就行了!
黄仁宇记述:何逊在1510年以后的十年中管理沙市税课使司 。一旦完成定额,他就减少对木商抽税;在16世纪20年代,邵经邦开始主管了沙市税课使司,他采取了一项更为惊人的改革,三个月完成定额之后,在本年度余下时间内撤关任木商往来 。1560年,杨时乔榷税杭州 , 建立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制度 , 令木商自己写下收入 , 爱交多少是多少 。商业活动兴盛的浙江金华县 , 一年的商税不超过七两银子,简直就是笑话 。
天下兴亡,谁之责任?
明朝灭亡的时候,官员们都在忙些啥?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 。他放下皇帝之尊 , 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 , 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

古代人都是怎么想办法避税漏税的?

文章插图
低下高贵头颅的皇帝
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 。崇祯得知后,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2万 , 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 。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奇葩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
崇祯急?。?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 。他知道周奎有钱,也以为大难临头,他身为国丈,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怎么也有些担当吧 。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 。周奎此时表现,堪称影帝,马上哭得死去活来的,说:“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 。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的计划打了个一折,只肯捐1万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