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有什么人生哲理( 二 )


故这首古诗 , 还兼具诗歌的"音韵美"与"形式美" 。可以说,它既有写景之中的"理性美",也有写意之中的"情绪美" , 二者有机结合 , 真正做到了景与意的高度融合,显示出客观与主观的和谐统一 。
由此而言:《登鹳雀楼》的确是压鼎诗坛的千古力作,大家们也只能望其项背 。

登鹳雀楼有什么人生哲理

文章插图
3、另有不同凡响的玄外之音《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人到中年时,登上古蒲州城外黄河岸边的鹳雀楼即兴写下的诗篇 。出生于公元688年的王之涣 , 其实一生坎坷,没有做多大的官,也只活了55岁,卒于公元743年 。
难能可贵的是 , 王之涣并没有因为自身坎坷的经历而颓废,而是秉持特有的乐观豪迈精神,这是盛唐了不起的人文特质 。
他这首诗 , 就显示了这样的正能量 。除了励志外,更有不同凡响的玄外之音,让你不畏艰难昂扬向上:
那就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怀 。毕竟岁月匆匆 , 年华易逝,人生不过百年,登高望远 , 更需不畏艰险;面对困境,更要不断激励自己,不断振作起来 , 才能"更上一层楼",不因岁月无情的离去而伤感,不因万境归空而一无所有空悲切 。
正是《登鹳雀楼》有这么多元的内涵,杜甫在24岁时仿作的"五律"《望岳》,尽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 还是略逊一筹;王安石在29岁时登飞来峰,也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说理,但强调的却是撇开遮眼的障碍物,境界上欠了些;苏东坡47岁登庐山而写下的《题西林壁》 , 在意的点重在明理:无论怎么看,庐山还是庐山 。
可见,诗人的经历不同 , 站的角度不同,立意也就不同,即便是一样的题材 , 表达的意蕴及境界还是有所差别 。
即便大唐果州刺史畅当写下一样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 写得也很壮阔,也很经典,还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显得单薄了些 。
是为记 。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O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 , 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