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疏影名字中的疏影出自哪首诗( 二 )


如果说首联是作者对梅花所发的感喟 , 那么颔联则是进入到对梅花具体形象的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 。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 。这两句咏梅诗,在艺术上可说臻于极至 , 故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己《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 。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 。
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 , 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 。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 , 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 。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 , 使梅花形神活现,可见林逋点化诗句的才华 。
作者写尽梅花姿质后 , 掉转笔头 , 从客观上着意泻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霜禽,一作冬鸟,一作白鹤,白鸟 。依据林逋“梅妻鹤子”的情趣,还是当“白鹤”解释为好 。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先偷眼”三字写得何等传神!作者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又是何等细致!后句则变换手法 , 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 , 意味深邃 。而“合断魂”一词更是下得凄苦凝重 , 因爱梅而至销魂,这就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 。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从而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联中那不为人经意的“霜”、“粉”二字,也实是经诗人精心择取 , 用来表现他高洁情操和淡远的趣味 。
以上三联,作者是把梅当作主体,诗人的感情是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隐曲地体现在咏梅之中 。至尾联主体的梅花转化为客体,成为被欣赏的对象 。而作者则从客体变为主体 , 他的感情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 , 不须檀板共金尊 。”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 , 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 。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进步 。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是说梅花像是剪碎了的丝织品,上面涂了油酥,正反面有深有浅,多么自然,画是画不出来的 。这里用精细轻薄的丝织品绢和油酥制品来比喻悔花的滋润柔美,十分传神 。这在宋代诗词作品中一不乏其例,如苏轼《腊梅》诗中就有“天工点酥作梅花”的句子 。“向背”、“稀稠”描绘了在白天丽日高照下的梅花风姿 。接下去说梅花在整个白天直到日薄西山这段时间里,可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温暖,但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严霜的侵袭下,梅花可能要受不了吧 。梅花本来是以其经霜耐寒的品格受到人们称赞的,“霜深应怯”的顾虑似乎大可不必,但正是这不必要顾虑的顾虑,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无比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