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七夕是如何变成情人节的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描述,这是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 。随着时代发展,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拜织女、吃巧果、接露水等习俗渐渐丰富了“乞巧”的形式和内容 。
相较于崇尚“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男子而言,“巧”是古代女子能安身立命的基础技能,也是贤惠能干、持家有道的代表 。神话中的织女正是此中翘楚,作为天上的仙女 , 人们拜织女祈求获得相应的技能加持,正是勤劳的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除了乞巧,跟牛郎织女有关的“感情”线也是七夕一个重要的主题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受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影响,自古以来有关七夕的诗词,一字一句总关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从惊鸿一瞥到两情相悦,再到情感日常,古人有关“感情”的智慧总有一种了悟的洒脱,稠浓而不粘腻 。
从传统乡土社会发展至现代城市化 , “心灵手巧”是美德但并不是唯一评判女性优秀的标准 , 女子与男子一样在社会中自食其力 , 通过努力获得认可 。“乞巧”的社会功能逐渐弱化 , 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这时七夕的爱情元素被无限放大 。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 西方文化节日的普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发展的文化产物,也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日常 。相对于被商家等各种因素推波助澜的西方情人节,七夕也渐渐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口味和节奏,被潜移默化地打上了“中式情人节”的标签 。
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活化的生活基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七夕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变迁的脚步中发生嬗变既无可厚非又在情理之中 。
文章插图
3、七夕的习俗拜七姐求姻缘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 , 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也令人感动与向往 。相传,每逢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会在天上的鹊桥相会,人间的喜鹊会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 。其中,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 民间称之为七姐,是妇女和情侣的保护神 。在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的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而单身的女孩们会对着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 , 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
香桥会
在中国民间,香桥会可谓是七夕的一大传统盛事 。传说,牛郎和织女会在每年的七夕这一天在鹊桥上相会 , 而香桥便是由鹊桥衍化而来 。在江苏宜兴,每年七夕人们都会赶来参与搭制香桥 。所谓香桥,就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 , 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 , 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 , 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穿得越快 , 就意味着乞到的巧越多 , 而穿得慢的称为“输巧” , “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乞巧”的习俗最早始于汉代,西汉时期的刘歆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除了穿针乞巧外,民间还有“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活动,参与的女子通过乞巧的方式,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
- 夏侯渊是怎么死的?
- 七夕重庆去哪玩 七月去重庆好玩吗
- 三马食槽是什么意思?
- 职场也是一门技术活 职场是个技术活百度百科
- 于禁为什么要背叛曹操?
- 霜降应该吃什么食物
- 七夕原本是"女儿节",为什么会变成"情人节"?
- 七夕是几月几日?适不适合表白?
- 七夕与乞巧有什么关系?
- 七夕真的是古代的情人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