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披甲人是什么人?( 二 )


清代《皇朝通志》卷七十四《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曹氏:曹玺,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内)工部尚书 。”他祖父曹锡远在“沈阳中卫指挥”任上被俘,在襁褓中就沦落为后金国四贝勒皇太极府上的“包衣阿哈(家庭奴隶)” , 但由于立功表现使得曹家受到皇室的青睐 。
康熙年间,曹家共三代四人出任江宁织造 。第一代:曹玺(妻孙氏为康熙乳母,救护康熙天花有功,受封一品夫人)第二代:曹寅(字楝亭 , 二月河《康熙大帝》中魏东亭原型,康熙伴读、乳兄弟)第三代:曹颙(曹寅独子,继承父职,早逝);曹頫(因曹颙无子,过继给曹寅 , 无法很好地完成康熙的特务任务 , 雍正年间被停职、抄家) 。
这些包衣降人不但不能享受到胜利果实,还要被赶往几乎穷山恶水的边塞苦寒之地,抛却对旗人主子的畏惧不谈,其内心的不满可想而知 。清政府对此其实也早有准备,在清政府的规划中,这些人虽然不满,但不会闹事,因为自己会给他们一个继续发泄的通道:会给他们留有部分阿哈进行发泄 , 这些阿哈便是地位最低的奴隶们: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 , 以旗统民” , 按照身份地位 , 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 。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
通过这种方式,那些降人披甲人也就有了转移矛盾的下一层对象,由此对披甲人的士气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清政府自己还是需要这些人继续为自己卖命的 。

清朝的披甲人是什么人?

文章插图
4、披甲人的发泄包的更新由于边塞要地从来都是苦寒的,一年四季里倒有一半的时间是要闲着的 , 加上很多年边塞都不曾发生过较大冲突(就算有冲突,很多时候这些披甲人都选择退让一番),大量富余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披甲人对阿哈们的虐待极为严重,当年清政府给他们配备的阿哈们数量本就不多,哪里经得起这么搞 , 于是很快镇守边塞的披甲人们的奴隶们就不够了 。
清政府对此也很快就出台了相应的方案——将前朝的充军流放改为与披甲人为奴即可 。对罪臣的子女进行抄家之余,也可以对他们判处“与披甲人为奴”的终身苦役,这个罪名很大,基本上接近于无期徒刑,另外落到这帮披甲人手上,大概率是生不如死的 。
5、清代文字狱在雍正年间,文字狱发展到达一个小巅峰,大量无辜的士民因而获罪,比如说著名的那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以及那句“夺朱非正色,异种敢称王” , 都惹得雍正乾隆几乎暴走,下令株连下去,甚至连已经死去的人都不放过,要开棺鞭尸方解心头之恨 。
对于这些文人墨客的子女 , 统治者自然不会报以太多的好脸色 , 除了那些需要被明正典刑开刀问斩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会被官差送往边塞与披甲人为奴,漫长的旅途和糟糕的环境,对于大部分娇生惯养的千金之体来说,无异于死亡行军 。
而到达目的地之后才是噩梦的开始 , 由于披甲人拥有对奴隶的绝对处置权 , 因此很多时候奴隶们的生死不过是他们一时兴起之后的戏码,更不要说寻常的罪臣之女,落到他们手上,自然是生不如死 。如果想要逃离此地呢?那么就会更加绝望的发现 , 由于地处偏僻,往往都是原始森林,前有猛虎后苍兕是最常见的结果,也无怪户清代人无不以此罪罚为极 。
6、总结电视剧里面的一句轻飘飘的“与披甲人为奴”,为什么总能让罪犯战战兢兢,几乎承受不住?发配充军之后将其送给“披甲人”做奴隶有多可怕相信大家已经看明白了,这里的披甲人和一般意义上士兵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 , 他们本身就是一群被抛弃的人,指望这些人心理正常无疑是奢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