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启明说,天府文化中的包容特质,也可追溯至此 。“四川是很开放包容的,不管是朝廷命官还是乞食的难民,四川都敞开怀抱迎接 , 可以说成都就是一座移民城市 。但蜀语和其他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产生大量接触与融合,蜀语也因此变得很杂,并不纯 。”
文章插图
2、流传至今
部分蜀语现在还在使用
在《中上古蜀语考论》中,汪启明等4位学者通过对扬雄的《方言》、杭世骏的《续方言》、张慎仪的《方言别录》和李实的《蜀语》等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将蜀语词汇编成表列出 。哪些蜀语消失了,哪些蜀语流传至今 , 一目了然 。
例如甘蔗,在蜀语中被称为“竿蔗”,“蜀语是描述形状,现在的叫法是体现味道 。”汪启明说 。
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词语,比如“董乱子”“董嘴”的“董”,“院坝”“晒坝”“坝坝电影”的“坝”,“白雨” , 表示人体部位的“倒拐子”、“脚拐子”等蜀方言词,也都沿用至今 。
不仅如此,一些极具四川方言特色的词语也由蜀语阶段沿用至今 。
“比如四川人经常说的‘老子’,蜀地先人早就在用了,本来指的是父亲,后来小辈装大 , 也经常说‘老子要咋子咋子’ , 这个词已经泛化了 。”汪启明笑称 。
现在四川人所说的“撇脱” , 也是蜀方言,有不拘泥、洒脱、简单、简便、轻松、容易之意 。还有一个川人常说的词语“搓甲甲”,也是古蜀语,据文献记载,蜀人称身上积垢为“甲甲” 。
汪启明提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语气词 , “李白《蜀道难》中的第一句,‘噫吁嚱’,就是‘呜呼’,相当于四川话的‘哦豁’,表示一种惊叹 。”但这个词是一个方言多义词 , 意义不限于此 。除了李白在诗词中常用蜀语 , 不少在四川的诗人都在诗词中用过蜀语 。
苏轼21岁出蜀,他讲的方言对海南至今都有影响 , 他文字中提到的“鲜翠”、“元修菜”等蜀语,比比皆是 。“现在海南人都还把他说的方言称作‘东坡话’ 。”
长期生活在蜀地的杜甫,在《闻斛斯六官未归》中,有一句“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 。这里的“锉”就是一种蜀语,意为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锅 。杜诗、陆游诗多用四川方言,早已被前代学者注意到 。
3、曾有5年成都称作“南京”
语言中的历史
“蜀黍”二字,前几年在网络上走红,大家把它称作叔叔的别称,亦称为怪蜀黍(怪叔叔) 。其实“蜀黍”二字 , 古蜀语中就有使用,“现在大家都称之为高粱,很少有人说蜀黍了 。”
同时,汪启明提到了东汉《说文解字》中记载:“蜀人呼母曰姐”,是说当时的四川人,把母亲叫作姐姐 。这是古羌语融入古蜀语的词 。
又如陆游有一次到眉山,酒后赋诗:“蜀语初闻喜复惊,依然如有故乡情 。绛罗饼餤玻璃酒,何日蟆颐伴我行?”诗后边又自注:“玻璃春,郡酒名也,亦为西州之冠 。”但历史上没有说这是什么酒 。原来当地东门外有个玻璃江,用江中水酿造的酒被叫成“玻璃酒” 。
在采访中 , 汪启明多次提到蜀语变迁背后的历史,“从语言的研究出发,能够窥见当初的政策变迁、移民变化、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等现象 。比如,我们在研究杜甫诗中的蜀语用词时,发现他的《梅雨》中写到‘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而在黄希的《补注杜诗》中写到‘南京,成都府也’ 。我们就查找了大量文献,最终发现,在公元757年到公元762年,蜀郡被改为南京,所以成都被称为南京这个说法存在了5年时间 。”
- 李世民儿子李恽为什么最后自杀
- 李清照“寻寻觅觅”,到底在寻找什么?
- 李世民为什么认为渭水之盟是奇耻大辱
- 李商隐《宫辞》讽刺了什么?
- "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船不是船只是什么?李白为何如此狂妄?
- 李莲英梳头不掉头发是真的吗
- 茭白的营养价值 茭白的营养价值和禁忌
- 渭水之盟是唐朝的耻辱吗
- 李白将进酒中的五花马是什么马?
- 李世民和杨坚跟鲜卑人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