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哪一派的观点?( 二 )


《孝经·开宗明义》便说:“夫孝 , 德之本 , 教之所由生也 。”将“孝”伦理政治化 , 将其视为国家实行政教的根本 。又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 ,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里便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 。
在《孝经·事君章》也说道:“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 , 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 故上下能相亲也 。”这里的“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便是强调对国君正确有益的政令要积极的奉行,以使其德政能够顺利实行;但同时也强调对于国君的过错和失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和补救 , 以使其恶政暴行能够受到制止 。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哪一派的观点?

文章插图
在《孝经》中最为精彩的便是《谏诤章》,曾子问道:“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则明确对之加以否定 。孔子认为:“父有诤子 , 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 。故当不义则诤之 。从父之令 , 又焉得为孝乎?”
什么是谏诤?刘向在《说苑·臣术》中说:“有能谏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 , 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 。”由此我们可见一个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一味的“顺” , 有时该“逆”的时候还得“逆” 。不要一味的无条件的愚忠愚孝,因为父母、君主总有糊涂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及时的阻止他们 , 就会让他们犯下更大的过错 。如果是这样,便会毁坏他们的名节 。可是后来的腐儒、小说家呢,严重的曲解了儒家的本意 , 提出“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 。”的极端言论 。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唏嘘“经是好经 , 可惜让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哪一派的观点?

文章插图
但是,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历史上虽然有很多愚忠愚孝的行为 , 但也不乏敢于犯谏直谏者 。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海瑞,他们敢于逆龙鳞 , 勇于指出皇帝的过失,不仅体现了一个臣子的赤胆忠心,也让人们明白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忠” 。
通过以上说明 , 我们更加明白无误的了解到儒家不仅反对愚忠愚孝,还提倡诤子和诤臣 。
所谓的忠一方面是指君王的行为符合道义时,要积极的奉行;另一方面则是指君王的行为不合道义时,应该及时谏诤,以使其免于错误和过失 。所谓的孝也是一方面指父母的行为合道义时 , 应该积极的顺承他们,反之则要做诤子,以及时匡正他们的过失 , 维护他们的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