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闽 ,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与闽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晚唐五代 , 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对福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如 , 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已开始使用红曲作为烹饪的作料 。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云:“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 , 入口流散 。”这种红曲由中原移民带入福建后,由于大量使用红曲,红色也就成为闽菜烹饪美学中的主要色调 , 有特殊香味的红色酒糟也成了烹饪时常用的作料,红糟鱼、红糟鸡、红糟肉等都是闽菜主要的菜肴,“红曲烹调”成为福州、厦门、泉州先后对外通商 , 四方商贾云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外的技艺也相随传入 。闽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 , 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 , 对粗糙、滑腻的习俗,加以调整变易,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以至发展成为格调甚高的闽菜体系 。
清末民初 , 福建先后涌现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实艺的名厨 。当时福建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区域,福州和厦门一度出现了一种畸形的市场繁荣景象 。为了满足官僚士绅、买办阶层等上流社会应酬的需要,福州出现了“聚春园”、“惠如鲈”、“广裕楼”、“嘉宾”、“另有天”,厦门出现了“南轩”、“乐琼林”、“全福楼”、“双全”等多家名菜馆 。这些菜馆或以满汉席着称,或以官场菜见长,或以地方风味享有盛誉各有擅长,促进了地方风味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特别是福州“聚春园” , 饱经沧桑,百年常盛;厦门“南轩”,备历坎坷,八十载不衰 。
文章插图
他们拥有雄厚的厨师队伍,经营特色卓着 , 服务形式灵活,菜品款式新颖,风味闻名遐迩 。如“佛跳墙”、“鸡茸金丝笋”、“三鲜焖海参”、“班指干贝”、“茸汤广肚”、“鸡丝燕窝”、“荔枝肉”、“沙茶鸡丁”等,均为他们创制的名菜佳肴 。这些名菜馆在创制众多名菜的同时,也陪育了疗名海内外的郑春发、陈水妹、强祖淦、黄惠柳、胡西庄、杨四妹、陈宾丁、赵秀禄、朱依松、姚宽余、郑玉椿、强木根、强曲曲等闽菜大师 。
闽菜由福州、闽南和闽西三路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组合而成 。福州菜是闽菜的主流,除盛行于福州外 , 也在闽东、闽中、闽北一带广泛流传 。其菜肴特点是清爽、鲜嫩、淡雅、偏于酸甜,汤菜居多 。福州菜善于用红糟为作料,尤其讲究调汤,予人“百汤百味”和糟香袭鼻之感 , 如“茸汤广肚”、“肉米鱼唇”、“鸡丝燕窝”、“鸡汤氽海蚌”、“煎糟鳗鱼”、“淡糟鲜竹蛏”等菜肴,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
闽南菜,盛地于厦门和晋江、尤溪地区,东及台湾 。其菜肴特点是鲜醇、香嫩、清淡 , 并且以讲究作料、善用香辣而着称,在使用沙茶、芥末、橘汁以及药物、佳果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如“东譬龙珠”、“清蒸加力鱼”、“炒沙茶牛肉”、“葱烧蹄筋”、“当归牛腩”、“嘉禾脆皮鸡”等菜肴,都较为突出地反映了闽南浓郁的食趣 。闽西菜,盛行于“客家话”地区,其菜肴特点是鲜润、浓香、醇厚,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善用生姜,在使用香辣佐料方面更为突出 。如“爆炒地猴”、“烧鱼白”、“油焖石鳞”、“炒鲜花菇”、“蜂窝莲子”、“金丝豆腐干”、“麒麟象肚”、“涮九品”,均鲜明地体现了山乡的传统食俗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
- 中国著名名菜朝天锅是如何由来的?
- 中海油服股票 中海油服股票冬方财富
- 川菜中的夫妻肺片的来历是怎样的?
- 川菜中的取名是如何取的?有着怎样的传统文化?
- 粤菜中的烧腊文化是怎样的?
- 中国传统饮食中,苏菜的文化是怎样的?
- 中国从古至今,饮茶文化的演变是怎样的?
- 满汉全席的起源是怎样的?如何而来的?
- 公主是什么意思 公主是什么意思公主
- 中国的湘菜文化和底蕴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