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号将军是什么 三国时期为什么那么多( 四 )


这也能解释为何廖立、李严初受的将军号,班在五校尉之下(214);但刘备晋位汉中王之后(219) , 便直接滥封了“四方将军”(关张马黄)与尚书令(法正) 。这是因为称王(219)仅仅是称帝(221)的前奏 。称王的劝进者 , 杂号将军即可;称帝的劝进者,非重号将军不行 。个中道理显见 。
旧社会里要推举个县长 , 只需县里的地主大户、流氓恶霸即可 。但推举个市长,“县级大户”便显得轻了 , 非得城里的商会头子、保安团长不可 。这也是《汉中王劝进表》中,群臣上书中“海内英雄望风归附 , 可惜刘备爵号不显”的政治隐喻 。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刘备)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 。--《汉中王劝进表》
换言之,想收罗英雄 , 必须身居高位 。而身居高位,便自然有了更大的权力,来敕封更高的官职 , 进而巩固法统 , 收揽更多的人才 。相比曹操在《让县自明书》里“孤本非岩穴知名之士”的自谦,刘备在自领汉中王时、自诩的“孤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便显得特别妄自尊大、急不可待了 。孤(曹操)始举孝廉,年少 , 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让县自明书》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蜀书二 先主传》其实并非纯粹出于僭越之心,而是不得不自抬身价,以镇抚四方 。非其本心、时势所迫耳 。

杂号将军是什么 三国时期为什么那么多

文章插图
5、小结刘备入川之初、滥增将军名号 , 其实是一体两面、互为因果的行为 。彼时(214)地盘有限,且川中势力盘根错节 , 在无法剥夺旧人权力的限制下,如何“安抚新人、收罗俊才”,便成了刘备的当务之急 。
在此背景下,具有“临时性质”而又“无定员限制”的杂号将军,便成了安抚臣僚的利器 。乃至出现部分杂号将军、班在五校之下,引发廖立等人的怨恨 。
然而“安抚群下”只是前奏 , 刘备大封将军 , 实际是在为之后的“称王称帝”做准备 。毕竟想推举国王,“府吏”、“县令”、“郡守”实在难堪大任 。《劝进表》中最好是清一色的将军头衔,显得“有里有面儿” 。这样 , 蜀汉小朝廷虽说是“关门自嗨” , 也不至于“太过跌份” 。
在此原则指导下,刘备集团中的谈客、关系户、政治混混这类“从未领兵”的闲散人员 , 一夜间皆得“将军”之号 , 沐猴而冠,可笑至极 。蜀中将军封号的猥滥 , 也自此(214)而始 。后主时代典兵者,大抵冠以都督名号,另有领军、护军、监军、典军 , 甚至军师、参军等临时性职务、逐渐取代将军,成为实际的掌兵之人 。
蜀汉将军名号的猥滥、始自刘备入川的滥封 。但若无刘备之滥封,“僭越自立”也便难以成行 。毕竟刘备虽“有心践祚”,也需要“劝进者”具备一定的身份地位 。这在益州群臣所谓“刘备爵号不显、难以相率”,以及刘备自叙“臣荷上将之任、督董三军”的迫切态度中,即可清楚洞悉 。大封将军,实际是为了“晋位九五” 。
后主世 , 便借用临时性称号(典军、领军、护军等)统御军队,而将军之号,则演化为位阶的标志 。此即阎步克在《官阶制度引论》中描述的“官职的爵位化、秩阶化”云云 。实职不断虚职化、位阶化;最终被“差遣官”(临时职务)所取代,重新构建新朝的官制系统 , 是四千年信史中循环往复的故事 。历史在不断重演,而人们又总在同一个地方被绊倒 。看刘备滥封之事、可知确实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