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分损益法是谁发明的有什么用处?( 三 )


历史上三分损益法是谁发明的有什么用处?

文章插图
十六世纪我国明万历时期,大乐律家朱载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律吕精义》一书,在世界上第一次阐明了“十二平均律” 。这是律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从汉代起,我国的琵琶一类乐器,一直在实践上使用某种平均律 。朱载堉既博又精,数理兼通 。他考虑到律学理论既要满足旋宫转调的需要,又不能律数过多,便于乐器制造和演奏(唱),只有彻底摆脱因循守旧的路子,走平均律的道路才能成功 。
他的“左旋右旋相生”理论,使“十二律黄钟为始 , 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成功地解决了音阶在音律上的转调问题,甚至连现代键盘乐器的创制,也都有赖于他所提供的声学理论基础 。
朱载堉发现十二平均律后 , 过了52年,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生也搞出了十二平均律,跟中国的十二平均律遥相呼应 。西方究竟是独立创造,还是受了我国的启发和影响 , 至今尚无确切证据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载堉将他的毕生努力所得,毕恭毕敬地呈献给皇上后,这些无价之宝却被当作一团废纸,打入冷宫,束之高阁 , 并不实行 。
清代乾隆皇帝还把它骂得狗血喷头 。一直到它传入欧洲以后,才轰动了整个世界,获得了洋伯乐们的高度评价,使欧洲科学界不得不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
时至今日,十二平均律已经风行于世界 。欧洲音乐基本上采用十二平均律 , 然而大、小提琴演奏时往往容易倾向于五度相生律,还保存着古代大音阶的遗风 。我国现代音乐,由于移调和转调的需要,加上向多声部发展,因此采用十二平均律作为标准 , 只是时间问题 。
【历史上三分损益法是谁发明的有什么用处?】十二平均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用十二平均律作为标准,在实践上并不拒绝五度相生律及其推演的一种“纯律”的“加味” 。采用十二平均律后,不仅无损于我国的民族风格,而且有利于国际的音乐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