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三 )


据传,大小昭寺佛像互换是因为唐朝军队攻打吐蕃,藏人为了保护佛像不被破坏,才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藏于大昭寺内 , 战乱过去后,便直接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供奉于大昭寺内 。
据藏地史料《新红史》中所记载:在此王之时,唐军抵达吐蕃 , 红山焚于火 。尊者释迎牟尼佛像被藏匿于大昭寺 , 未得到 。
这里的王指的是松赞干布的孙子,吐蕃第三十四代赞普芒松芒赞 。松赞干布是吐蕃的第三十三代赞普 , 而他的儿子英年早逝 , 所以松赞干布去世后直接由孙子芒松芒赞继位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 芒松芒赞在位时,大唐军队曾经攻打到吐蕃,红山宫都被战火所焚 。于是有人将释迦牟尼佛像藏身于大昭寺内,这样才让唐军没有得到佛像 。
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因为文成公主的和亲,和大唐保持了二十多年友好的边境同盟关系,这时候的吐蕃向大唐称臣 。可芒松芒赞继位成赞普后 , 吐蕃和大唐的关系变得恶化,双方经常为了边境领土之争而发生冲突 。

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文章插图
而芒松芒赞担任赞普的时间是公元650年到公元676年,期间吐蕃和唐朝多次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基本上都是为了争夺青海和乌海地区 。公元670年,唐朝出动五万军队支持吐谷浑 , 而吐蕃出动二十万军队迎战,于是唐朝军队大败,吐蕃稳固的控制了青海西部,而唐朝长期控制着安西北庭河西陇右 。在边境领土之争上两国可谓是旗鼓相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所以说《新红史》中所说的唐军占领红山,还火烧红山宫殿的举动 , 在国力颇为强盛的芒松芒赞时期恐怕难以达成 。
事实上唐朝史料中并没有任何记载唐朝军队攻打红山的记录 , 而唐朝三征高句丽,侯君集出兵吐蕃都是有记载的,不可能如此重大胜利的事件漏掉没有记载 。
作为胜利方的大唐却在唐史中没有任何关于这一场冲突的记载,仅凭《新红史》中一段没有日期记载的话似乎难以佐证唐朝军队攻占了红山 。而唐朝军队攻占红山都是一件难以下定论的事,更何谈因为火烧红山宫殿为了保护佛像不被毁而藏匿佛像所导致佛像互换呢?
所以说大小昭寺更不能体现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地位之分 。
说尺尊公主先入藏就是正妻的人其实太过以己度人了,事实上藏族地区没有所谓的正妻 , 平妻之分 。关于大昭寺内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三人的塑身,尺尊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右边所以地位要尊贵一些也是如此,藏族并没有明确的右为尊的观念 。
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许多吐蕃书籍,史料都有都有关于文成公主的记载 。
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文章插图
《贤者喜宴》中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 。”“及羊年(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在吐蕃,称为赞蒙并且享有祭祀是王后才有的待遇 。
大昭寺前的《甥舅会盟碑》碑文中有一段“当其创立大唐之二十三年,王统方一传,圣神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与唐主太宗文武圣皇帝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至赞普牙帐 。”
正是因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不低 , 所以才会留下这么多的记载 。就像唐太宗的妃嫔,妃子徐惠虽然没有子嗣,但是因为向太宗谏言所以被写进了《旧唐书》后妃传;而唐太宗的儿子李恽的生母王氏,虽然替太宗育有一子,但是却只有姓氏 , 没有封号,没记载出生地,生卒也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