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 , 朱允炆削藩其实并无问题,但其不仅手段阴险(先有人告发谋反,后突然派兵抓捕),而且太过狠辣(全部废为庶人,迁居边荒之地) 。即使如此,朱棣最初也并未选择造反,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 , 朱棣先是闭门不出,后又装疯自保 , 然而朝廷仍未打算放过他,当朱棣被逼入退无可退的境况后,不想像其他藩王那样被废的朱棣,也只剩下了造反一条路可走 。
朱元璋虽未留下后手,但依其布局朱棣毫无成功可能
正如前文所述,朱棣的造反本就是被逼出来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有所防范 。但是,朱元璋虽然没有留下后手,但如果一切按照朱元璋原本的布局,那么朱棣即使造反,也基本毫无成功的可能,可这一切偏偏全被朱允炆给破坏了 。
文章插图
1、藩王原本可互相牵制,削藩却给了朱棣空间 。朱元璋虽然大封诸子,但诸王之间却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 , 我们就以燕王朱棣为例,其东北有辽王 , 北方有宁王,西边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要这道这些王爷都曾有带兵经历 。这种情况下,朱棣一旦起兵谋反,立时便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然而,建文帝削藩之时,却先后将周王、齐王、代王全部废除,又将谷王囚禁、辽王也在朱棣起兵后被召回南京,再加上晋王朱棡、鲁王朱檀也在朱元璋驾崩前夕薨逝,宁王在削藩后又自身难保 。如此情形之下,反而使得朱棣失去了牵制,拥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这也是其起兵后能迅速控制河北地区的重要原因 。
2、朱允炆并非无将可用,但其却偏偏用人失当 。虽说朱元璋在位后期屠戮了大量功臣,但当时朝廷也并非没有能征善战之将,纵观整个靖难四年,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都表现极为出色 , 但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 有的是畏手畏脚、不敢大胆启用,有的则是因为与朱棣有关,不敢予以重用 。那么朱允炆启用的都是什么人呢?其先后启用了耿炳文、李景隆、梅殷三人为帅,其中除了耿炳文曾有一定的战争经验之外(还因一次小败而被撤换),而李景隆只是曾经负责练兵而从无带兵经验,而驸马梅殷虽然曾受朱元璋遗命辅政,但他也仅仅参加过一次检阅凤阳留守司军队的经历 。结果,导致朝廷白白损耗百万大军 , 反而使得朱棣越战越勇 。
文章插图
3、原本是以天下敌一隅,却因改革不当失去支持 。朱元璋虽然是位好皇帝 , 但对待官员却极不友好,因此满朝文武对于朱允炆这样一位“仁厚”君主,本是抱有极大憧憬的,但朱允炆上台后的一系列改革,却使其失去了朝臣们的支持 。朱允炆即位后 , 便开始重用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三人推行改革,这三位虽然是饱学之士,但却没有任何执政经验 。其中,黄子澄和齐泰两人倾向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他们的目标便是改组国家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而方孝孺则更为极短,他始终坚持以恢复“周礼”为目标,完全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于是 , 在这三位的改革大将的操持下 , 今天改革衙门的名字,明天改革地理名称,今天裁撤这个衙门的官员,明天又为另外一个衙门提拔官员,结果非但没有改出个明堂,反而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官员、百姓对此都极不适应,这是导致靖难四年朝廷实力未能完全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
4、朝廷兵力原本较充裕,朱棣南下却毫无抵抗力 。明朝初期,在卫所制尚未完全崩溃的情况下 , 明朝各地军队的战斗力尚有保证,而坐拥天下的朱允炆 , 在兵力上本应处于绝对的优势 。但是,明初镇守各地的武将有不少都是曾随藩王出征后晋升上来的,这些武将与藩王的关系极为密切,再加上朱允炆的重文轻武和朱棣“清君侧”的起兵理由,导致各地武将在靖难中始终呈观望态度,更有大量武将直接望风而降,朱棣南下成功渡江便有守江将领投降的原因 。要知道洪武年间南京驻扎有多达48卫大军,总兵力多达近40万,结果当李景隆遭遇两次战败后,朝廷竟然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 , 最终不得不从京营抽调兵力,最终导致京营兵力空虚,再由大臣外出募兵补充京营 , 可是还不等这些募兵大臣回来,朱棣便迅速渡过长江 , 一口气杀到了南京城下 。
-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 真相到底是什么
- 在曹操统帅的曹魏政权中,担任前将军和后将军官职的人是谁?
- 古代打仗之前双方武将都会单挑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 Lucid盘前跌超13%,Q2营收9733.6万美元不及预期
- 朱元璋为人心狠手辣 朱元璋为何还对马皇后不离不弃
- 马超在投奔刘备前他的妻儿是什么结局?
- 朱元璋和朱棣曾前后发动近二十次北伐,为何没能彻底消灭蒙古?
- 淝水之战中前秦拥有百万大军,为何会败给八万东晋北府兵?
- 巨化股份股票 巨化股份股票较新消息
- 建宁王李倓生前没当过皇帝,为什么死了却被追谥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