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元朝把读书人定位了下九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元朝统治者终于意识到 , 这治理天下没有读书人还是不行,你堂堂朝廷,下个文书啥的,都没有几个识字的可不行,治理庞大的帝国 , 必要的读书人肯定是需要的 。
于是在元仁宗时期,开始恢复了科举,规模上这可完全比不了宋朝 , 尽管科举没三年才举行一次,而且也曾经又被丞相伯颜废除过,但毕竟有了这个一个哪怕是象征性的上升通道,元代的读书人,总算是看到了一点点希望 。
刘伯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读书科举的生涯,作为从小就被称作神童的他,考上科举自然不是什么问题 。
文章插图
唯一有问题的是,当时已经是元朝末年 , 刘伯温上了元朝的车 , 却发现这早就是一辆破烂不堪的车,刘伯温面对如此腐败无能的元朝 , 已经看到了元朝的未来 。
于是在几次向上次提意见而没被采纳之后 , 刘伯温辞职不干了,官场生涯已经让他非常清楚了看到了元朝的未来,各地蜂拥而至的起义军 , 更是让刘伯温这个儒家知识分子,看到了驱除鞑虏的希望,刘伯温隐居了起来,像姜太公诸葛亮那样,等待自己的有缘人出现 。
刘伯温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有缘人,这个人就是朱元璋,在明末农民起义中 , 朱元璋以优异的表现 , 成功引起了刘伯温的注意 。
尽管有的材料上说,朱元璋来请刘伯温是带有暴力威胁的 , 但事实上如果你人不行 , 就算这次能用暴力威胁去 , 之后刘伯温有无数的机会逃出来,更不要说实心为朱元璋办事了 。
朱元璋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这里面的道理 , 他很容易能够想明白 , 所以像刘伯温这样的谋士,朱元璋是绝对不可能用暴力请回来的 。
谋臣与主公 , 本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主公选择了谋臣 , 谋臣同时也选择了主公,这样谋臣才能在主公手下干出一番事业 。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 , 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迅速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尤其是给朱元璋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 更是为朱元璋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文章插图
刘伯温能碰到朱元璋是幸运的,毕竟天下大乱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朱元璋赢了,而且赢得很彻底,彻底收回了幽云十六州,完成了汉人几百年都没有完成的伟大功业 。
这种功业即便是放眼整个二十四史 , 那也是能排的上前几名的 , 刘伯温也因此成了百姓心目中被神话的人物,毕竟这里面刘伯温作为谋士,功劳也是非常的大的 。
但朱元璋这个人,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取得了巨大功业的同时 , 朱元璋对周边人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
作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心里的底色还是儒家传统的亲疏远近的观念,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老乡,比如说汤和比如说李善长,那都是被朱元璋看做是自己人 , 封的爵位也都非常大,直接被封为了公爵 。
如果和汉初三杰做个类比的话,徐达就是韩信 , 李善长就是萧何 , 而刘伯温就是张良 , 基本上立朝之初 , 徐达和李善长都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但是比起来张良,刘伯温的待遇可就差远了,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正式封官加爵,刘伯温只得到了一个可怜的诚意伯,一个低等的爵位已经说明了一切 , 在朱元璋的心里 , 他从来也没有把刘伯温当做是自己人看待 。
-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 项羽自杀后刘邦为什么要厚葬 刘邦是兄弟情深吗
-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 真相到底是什么
- 陈胜吴广最先发动起义,为何最终成功反秦的是项羽、刘邦?
- 刘备与刘璋决裂的时候,此时的曹操在干嘛?
- 历史上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为何荆州的刘表不参与其中?
- 王平为何抛弃了曹魏,而投降刘备呢?
- 诸葛亮有能力废刘禅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那么做
- 关羽和张辽的关系那么好 张辽为什么不选择刘备
-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刘禅 刘备看中刘禅哪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