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费尽心机劝降洪承畴,为什么洪承畴的晚年却如此凄凉?( 二 )


洪承畴希望能采取“且战且守”的策略,步步为营 , 但是崇祯皇帝希望洪承畴能速战速决 , 尽快将明军在辽东的局面转败为胜 。洪承畴作为崇祯皇帝的忠臣 , 只能遵旨而行 。
八月份,郑亲王济尔哈朗在锦州城外,将杏山与塔山之间明军的联系给切断 , 并且断了明军的粮道,没有后方补给,洪承畴只能是与皇太极决一死战,因为洪承畴拖不起 。
但两军对战中 , 明军数十万人马顷刻间土崩瓦解 。
昔日在陕西战场上战胜农民起义军的将士们,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却像是绵羊遇到了豺狼一般,不堪一击 。
次年一月洪承畴得知朝廷会有援军到来,便派出6000人马打算晚上夜袭清军,但是被清军给打败 。就这样洪承畴在松山被围困了长达半年的时间 。城内的粮草已经断绝,包括洪承畴在内的将士们都在硬扛 。
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叛徒,比如松山的副将夏成德就忍受不了这样挨饿受冻的日子,便以自己的儿子夏舒为人质,与清军约降 。在夏成德的“帮助下”,清军轻松攻破松山,洪承畴被俘 。
蓟辽总督洪承畴都成了清军的俘虏,城内其他的守将自然也没了继续坚守的必要,祖大寿率领自己的部下归降于大清 。
从此刻开始明军在锦州的防线已经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了,对于明廷来说是晴天霹雳,而对于清廷来说则是天下的喜讯:不仅攻破了明军在锦州的防线 , 还将蓟辽总督洪承畴活捉 。
不禁有人问:洪承畴在对战农民军时为何可以百战百胜,遇到清军以后为何屡战屡败呢?
真的是战斗力减弱了?
当然不是!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皇太极费尽心机劝降洪承畴,为什么洪承畴的晚年却如此凄凉?

文章插图
首先洪承畴在多年与农民军的对抗中,对几个农民军的将领非常熟悉,不管是在战略上还是用兵方略上,都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自然胜算比较大;
其次崇祯皇帝极为信任洪承畴,洪承畴为剿灭农民军提出的方案崇祯皇帝都支持;但是到了辽东以后,便不同了,崇祯皇帝明显着急,想要尽快挽救明军在辽东的败局;但崇祯皇帝忽略了一件事情:在辽东战场上,皇太极所建立的满清才是土著,若不根据女真人的特点进行征讨;更何况皇太极采取的是“长期围困”的策略,若是不做持久战的打算 , 败局已定 。
03 成为大清首位汉人宰相
皇太极早就听说了洪承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其实皇太极最为看重的是洪承畴的影响力 , 将洪承畴视为大清入关最合适的“引路人” , 有这样一位了解明廷、了解汉人的洪承畴在,大清入关便可以容易很多 。
虽然皇太极劝降洪承畴的过程极为复杂,但总归达到了目的 。皇太极对归降后的洪承畴是恩礼有加,给了极为丰厚的赏赐 , 确实看上去“千里马遇到伯乐”一般,但实际上在皇太极一朝,皇太极从未真正的信任过洪承畴,只是让洪承畴在家里,并不能随随便便去其他地方 。
除了偶尔向洪承畴请教一些事情,皇太极并未给予洪承畴任何的官职 。
洪承畴真正得到清廷的重用 , 是在顺治一朝,并且成为大清首位汉人宰相 。
1643年皇太极病逝,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称帝,我们将福临称之为顺治帝 。
次年四月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大明 , 得知李自成的农民军一起进入京城,崇祯皇帝已经在煤山自缢而死 。
多尔衮便找洪承畴商量对策,洪承畴给了多尔衮“16字”,直入北京城 。
“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