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愿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四 )


所以,我们也不能怪张仁愿,毕竟这种高难度的成就 , 古往今来也没几个人能够达成 。
那么 , 在没有这种顶级战神坐镇的时代,其他时代的中原王朝,又是怎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呢?
答案很简单:修长城 。

张仁愿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文章插图
修长城,就是第二个办法 。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长城一直都是抵御游牧民族的绝佳利器 。历史上真正的长城,其实不是建立一道游牧民族跨不过去的城墙,而是建立起多个防御节点,在这些节点当中,部署重兵 , 然后用烽火台将这些节点链接 。
如此一来,游牧民族只要南下,边境戍边军队,就能第一时间发现 。然后可以集结重兵 , 以逸待劳,击退游牧民族 。在这种战争模式下,虽然修长城的成本很高,但战争成本却很低 。游牧民族南下抢不到好处,只能越打越弱 。而中原王朝因为是本土作战,补给难度低 , 战争成本自然瞬间下降了太多 。
这样的好办法,之前的唐朝,为什么不用呢?很简单,其实就是一个成本问题 。因为之前唐朝能打得猛人太多,只要北方不太平,直接派人去灭了对方就好,自然也就不用劳民伤财地建造长城了 。但是到了武则天时代以后,这样的猛人已经没有了 。修长城的办法,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办法 。
当然,张仁愿身居高位多年,知道唐朝的家底 。张仁愿很清楚 , 如果真要修一条全新的长城 , 彻底封死北方边境的话 。就算当时唐朝再有钱,也负担不起 。所以,张仁愿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只是在黄河以北,建立三座城 。三座城互为犄角,中间建立起一条戍堡体系,一样可以起到长城的作用 。
这个方案,就是张仁愿当时提上去的方案 。
那么,当时的唐朝中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 , 反对这个计划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 。因为唐朝自从开国以来,一直是以战为主 。而张仁愿的这个计划,无疑是以守待攻,这就有点怯懦惧战的意思了 。同时,修造三座城,再加上那些戍堡,成本也不低 。而张仁愿要将这三座城,都修到黄河北岸,修到后突厥的地盘 。万一后突厥打过来,唐朝边军守不住 。这三座城就成了打水漂一样,反倒会资敌 。
所以 , 双方其实都不是奸臣 , 只是双方考虑的出发点不一样,仅此而已 。
但是最终,当时在位的李显 , 却力排众议,选择支持张仁愿建城 。
李显之所以会选择支持,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李显是真正的当家人,他更清楚唐朝的家底 。既然张仁愿说,这个方案能省钱,李显自然会支持他 。
得到李显的支持之后的张仁愿 , 开始全力建城 。短短两个月之内,便将三座城全部建完 。此后 , 张仁愿更是依托三座受降城,建立了一千八百座烽火台 , 打造出了一个完整的戍堡体系 。
等到这个戍堡体系建造完成之后 , 后突厥的倒霉日子,很快就来了 。
因为这三座受降城,都是建造在黄河北岸 。所以在这之后,整个黄河以北的漠南地区,都在唐军的进攻范围内 。此后的几十年里 , 只要后突厥敢来漠南地区放牧 , 马上就会遭到唐军的痛击 , 实力瞬间就衰落了下去 。所以 ,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才得以扶持回鹘,最终灭了后突厥,一举解除隐患 。
除此之外,这三座受降城的建造,还带来了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好处 。
随着三座受降城建造完成,后突厥再也无法跨过黄河,袭扰朔方军的地盘 。所以,朔方军可以裁撤数万兵力 , 节省无数军费 , 精兵简政,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数十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这支朔方军便成了挽救唐王朝的主力 , 最后平定了安史之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