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然而,公元636年 , 在李承乾18岁这一年,一个突然事件的发生,却打破了李家内部的这种温情 。
这一年,李世民的发妻,李承乾的生母,长孙皇后,因病去世了 。
长孙皇后的去世,对唐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之间的关系 。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李世民一直用自己的‘狼爸式’教育,全方位的教育李承乾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父子二人是很难进行平等沟通的 。不过,在这其中,长孙皇后却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沟通作用 。正是因为长孙皇后的努力沟通,即便李世民严苛对待李承乾,李承乾依然可以感受到父爱 , 明白李世民的良苦用心 。
但是,随着长孙皇后去世,父子二人沟通的桥梁,便彻底断了 。
李世民本人是一个十分英明的帝王,雄才大略,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但唯独在处理家庭关系这件事上,李世民是真的不擅长 。尤其是在对待李承乾的时候 , 李世民偏执地认为,只要给李承乾找来足够多的好老师,让李承乾受到最好的教育,李承乾将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皇帝 。
但李世民却忘了,他的做法,可以让所有人满意,唯独没有考虑到李承乾的感受 。
在李世民的安排下,当时唐朝所有著名的大儒,比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等,都被李世民一股脑的弄到了太子府,做了李承乾的老师 。这些名字,每一个都代表了一段传奇,都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 。但问题是,这些人同时也都是那种十分强硬的谏臣 。比如魏征,在朝堂上向李世民进谏的时候 , 连李世民都能气到想要砍他的头 。
一个魏征,便已经是如此 。一堆魏征这样的人,同时盯着李承乾,李承乾的日子,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
文章插图
这些大臣们,几乎时刻盯着李承乾,完全照着书里作为‘古之圣贤’的标准,来要求李承乾 。问题是,书里的圣贤,那都是后人美化过的 , 现实当中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完美的人!以一个完美的标准,来要求李承乾 。一天两天或许还可以,但时间长了,就算是真正的圣人,也受不了这种生活啊?
于是,在这种压力之下 , 李承乾的性格,开始逐渐扭曲变态 。
修房子,不行!亲近宦官,不行!李承乾所有的行为,只要不合这些大儒的心意,这些大儒就会拼命去进谏,而且动不动就以死明志,来个死谏 。在这种高压生活下,李承乾越发苦恼,身边也没人可以诉说这种苦闷 。李承乾曾宠信过一个叫‘称心’的宦官,和这个宦官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结果这事被几个大儒知道以后,几位大儒纷纷上书进谏 , 最后搞得李世民直接下令 , 砍了这个宦官 。
如此高压的生活,让李承乾越来越苦闷 。为了纪念那个宦官,李承乾甚至还曾在太子府内,为其私设牌位,日夜祭奠 。这些行为的出现 , 标志着李承乾已经开始逐渐出现了叛逆的心理 。
在这种生活当中,李承乾也开始思考,自己为何会活得这么难?最后,李承乾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自己最尊敬的父亲,李世民!李承乾发现,正是因为李世民对他的要求过高,所以才会导致他的生活,如此的可悲 。
此时的李承乾 , 还没想过谋反这种事情,但接下来的几年里,另一件事的发生,却让李承乾最终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
- 李世民想要立太子,为什么不考虑李恪或李泰?
- 李贤为什么能当上太子?最后为何被生母逼死?
- 李承乾在选择造反的时候 李世民为何差点拔剑自刎
- 要是太子朱标还活着的话 朱棣还敢不敢起兵造反
- 李承乾作为长子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为何后来行使荒唐?
- 李世民对李治并不满意,为什么还是选他当太子?
- 杜伏威身为开国名将,为何下场却很惨呢?
- 秦琼真的在武德太子之争和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了吗?
- 太子之争时,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何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
- 为何说李靖在太子之争中保持中立,对李世民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