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长孙无忌深表赞同:“久怀此谋,未敢披露,公今所说 , 深会宿心” 。
对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
李世民知道,直接向李建成的东宫进攻 , 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利用上朝的时机 , 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可一举成功 。
况且把守玄武门的是已经被他买通的常何等人 。精良的武装是李世民准备活动的另一方面,政变前,尉迟敬德精心挑选了八百人的武装力量 。
二:李渊的尴尬中立
李渊在隋朝时,世袭唐国公 , 任太原留守 , 执掌军政大权 。他见隋朝已无可挽救,便率部从太原起兵 , 南下占据长安及渭水一带 。
其实李渊决不是庸碌之辈 , 而是一个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开国君主,唐高祖李渊雄才大略,多谋善断,目下学界已趋定论 。
按理说,精明如李渊,在处理皇位传继之事上也该表现出惯有的作风和特点 。
事实上,李渊对诸子交恶的觉察是很早的,同时也是很清楚的 。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交恶之缘由便是争夺皇位 。从实际情况看,两人均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和能力,建成是嫡长子,而世民军功卓越 , 两人都有立为太子的道理 。
问题之棘手便在于此 。再说 , 经过为时不短的酝酿和力量积蓄,双方都已羽毛丰满 , 形成气候 。
一是出现了秦王、东宫两个强大的军、政集团及私人武装 。二是因为双方在朝廷各树党友 , 朝臣各附一方,牵一发而动全身 。
由于两人的水火之势,李渊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个措施 , 就是暖昧中立 , 静观其变,伺既成事实发生后予以认可 。
实践证明,李渊在解决这一棘手而又敏感问题上的态度是高明的,抉择是明智的 。
这样做虽属不得已 , 但却是唯一的和明智的 。不管哪方作为胜利者,坚持中立的李 渊晚年都会有个理想归宿 。
他稍偏建成,建成必然尽心待父 , 即使李世民胜利了,以其举世无匹的勋绩以及平日的声望地位 , 朝臣也易接受 。
事实上,李世民即位后,对待太上皇李渊的生活确实很是关心,使其虽无大权,却可以安度晚年 。
三:李建成的无奈收场
对李建成其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历来史书所载之建成,阴险狡诈 , 好色贪功 。
把他与襟怀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站在一起,不得不让人庆幸登上帝位开创大唐盛世 没有所托匪人 。
然而,透过历史的重重黑幕,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 。
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 , 攻克长安 。长安的战略地位在当时并不亚于后来李世民所攻下的洛阳,甚至犹有过之 。
李建成在战争初期即占据长安,唐军声威大振,顿时成为最有希望问鼎中原的一支割据力量 。
文章插图
这使得蜀地的势力不得不下决心依附于唐 , 使西秦霸王薛举被切断在西北成为孤军 。
又令王世充占据的洛阳的西方成为了死路,更使当时蠢蠢欲动的突厥不得不顾及强大的唐军加上坚城长安的效果 。
李建成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 。
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 比李世民差多少 。
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唐后,理由后具),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大多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说上一句“建成纳计,乃克长安” 。
- 杨侑是什么人?李渊登基之后他是什么下场?
- 李世民篡位后都敢对弟妹下手 李世民为何不敢动自己的嫂子
- 唐朝时期的房价如何?和如今相比如何呢?
- 疾病疾的意思 疾病的疾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 张亮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 李世民都放过自己的侄女们了 李世民为什么不肯放过侄子
- 李世民征战多年,为何打完高句丽就病死了?
- 杜甫世称杜工部,大小也是个官,为什么会那么穷?
- 玄武门之变,为何李世民没有干脆把李渊一起解决了?
- 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李世民是如何改变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