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变形计》:在富人身上找优点,在穷人身上找缺点( 二 )



后来这档节目获得了年度公益节目奖 , 中国电视创意大奖 , 最佳真实电视节目奖等多项大奖 。
很多城里的家长甚至把这档节目当成了一档改造类节目 ,
认为自己的孩子无论多么叛逆 , 多么难管教 ,
只要去了贫困的地方看一看 , 就会感叹自己生活的来之不易 ,
然后对现在的生活充满感恩之心 , 尊敬师长 , 孝敬父母 。
至少每一期的结局都是这样的 。

事实证明孩子永远是这个社会最关注的热点 ,
节目的前两季虽然有多重“对立”身份的互换 ,
但是收视率最高的还是“穷孩子”和“富孩子”的那几期 ,
所以第三季之后 , 主角全部是来自城里的孩子和来自农村的孩子 。
城里的父母挤破头都要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档节目 ,
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管教不了的孩子只需要到山里看看就会主动改正 。

至于“穷孩子”的选择 , 则是由慈善机构推荐 ,
他们希望由节目组帮他们宣传 , 然后获得更多的捐助 ,
至于“穷孩子”是不是主动的 , 这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 因为真的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 。
经过几季的播出节目组也掌握了“收视密码” ,
那就是城里的孩子性本善 , 虽有恶习 , 但只需稍加引导 , 马上就会“改邪归正” 。
而且他们设定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且思维活跃 ,
所以节目结束前节目组都会安排一件村里多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城里的孩子去解决 。

村里的孩子天性淳朴 , 但是对诱惑没有任何抵抗力 , 对新事物总会表现出敏感和易怒 。
节目组也一直按照这个套路来编写剧本 。 幸亏当时的网络还不发达 ,
如果网络发达 , 一半以上参加这档节目的农村孩子都会被网络攻击 。
节目的主创说《变形计》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 ,
专门治疗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的城市独生子女 。
节目组从一开始就认为他们让农村孩子参加这档节目是馈赠 , 是施舍 。
所以他们在节目中尽情地暴露他们身上的“缺点” 。

节目组给他们钱 , 告诉他们放心花 , 然后剪辑成他们花钱无度 。
节目组让他们给刚认识几天的人洗脚 , 如果有情绪 , 那就说他们易怒 。
节目组让他们去高年级的教室上课 , 因为听不懂所以他们无法集中精力 ,
结果被剪辑成了有多动症 , 功课差 。
节目组在他们玩得最开心的时候问他们想不想回老家 ,
然后把他们剪辑成“乐不思蜀” 。
节目组告诉他们所有东西可以拿回老家 ,
然后剪辑成他们不知足 , 吃着碗里的 , 看着锅里的 。
给他们安排户外任务 , 摄像机怼在脸上拍 , 不断催促他们快点完成 。
只要主角敢生气 , 最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这个人做事情三心二意 , 不专注 , 没耐心 。

当然节目组也从来不吝啬对城里娃的夸奖 。
通常的方法是欲扬先抑 , 因为前期参加的人都是“问题少年” 。
城里的孩子到乡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嫌弃住宿 , 嫌弃食物 , 嫌弃路不好走 。
当观众要骂他们的时候 , 他们突然就适应了住宿 , 适应了食物 , 适应了吃苦耐劳 。
他们身上的陋习 , 如网瘾、粗口、暴力倾向等改正的也很突然 ,
最后的节目组还会给这些“问题少年”安排高光时刻 ,

比如把乡下家里的粮食卖出几倍于市场的价格 , 解决了家里的财务危机 。
两三句话就能够在路面拦下一辆大车 , 解决家里的运输之困 。
县城里他们两三句户就能够说服一个又一个老板 , 给乡村捐助物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