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业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应用场景更多样——机器人正向我们走来( 二 )


在众多场景中,一批已经上岗或是即将上岗的“机器人医生”无疑是今年的一大热点 。在展区现场,工作人员向采访人员展示了天玑Ⅱ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
“手术机器人在骨科手术中能有效避免人手颤抖的缺陷,减少出血量和手术损伤,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 。”据介绍,这款手术机器人的临床精度可达1mm以内,应用于脊柱和创伤骨科手术,不仅让常规手术微创化、复杂手术标准化,也显著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术中辐射 。据了解,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已在包括北精积水潭医院在内的国内150余家医疗机构完成了近3万例手术 。
北精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敏用“小步快跑”来概括当下医疗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在他看来,随着国内机器人在算力、机械臂精度和操控能力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医疗服务机器人行业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 。
纵观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已有不少企业在疾病筛、查、诊、疗等细分赛道展开布局 。能种植牙齿的口腔手术机器人、可完成颅内活检的脑出血机器人、能实现关节置换的手术机器人、可帮助残障人士独立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医生”在提高术中视野清晰度、改进手术流程、提升治疗精准性、较大限度减少患者创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描绘出一副充满想象的“智能医学”新场景 。
“未来,医疗机器人将在临床中发挥更大优势 。一方面,聚焦解决传统医疗手段的痛点,帮助患者得到更好治疗,实现更快康复;另一方面,缓解医务工作者学习曲线过长的问题,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院下沉,为分级诊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马敏说 。
摸高:强链补链突破瓶颈
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技术积累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的问题依然存在 。核心零部件决定了机器人的质量、可靠性和价格 。作为机器人的“心脏”和“大脑”,高精密减速器和控制器的成本约占机器人总成本近一半的比例 。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仍然在七成以上,国产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相比世界先进水平仍落后5年至10年 。”北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指出,加快国产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应用,增强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
“智慧医疗的痛点在于技术积累不足,持续发展比较难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孟庆虎表示,手术机器人目前只完成了从0到1的阶段,未来道路仍然漫长,亟待解决核心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以及对增强现实导航、专用机械臂的需求等问题 。“从样机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每一步都要经历重重考验,只有拥有原始创新,才能实现引领 。”孟庆虎说 。
本次大会上,30多家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包括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系统、传感器及末端执行器等核心产品 。采访人员在会上看到,越来越多创新企业走上“自研”之路,努力突破瓶颈 。
目前,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截至2021年年底,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了101家,涵盖了整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各类企业 。
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俊杰告诉采访人员,此前德国单线激光雷达与美国多线激光雷达传感器的进口价格昂贵且货期较长,得益于国内产业链成熟,采用国产替代后,性能更好、价格更低,且货期短、售后及时,总体成本下降到原先的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