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本地化在即,冯柳狂砸20亿成复星医药第三大流通股冬( 三 )


然而手术机器人的价格费用也成了推广手术机器人的一大阻碍,在达芬奇之后国产手术机器人也已经拉开商业化序幕 。
根据市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约6亿元增至2020年的28亿元,并预计在2026年达到250亿元 。
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利好的政策也吸引了多家企业布局 。当前除复星医药外,近两年来,陆续有多家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的产品获批 。
其中,精锋医疗自主研发的精锋多孔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在妇科的注册临床入组,先前该手术机器人已经完成在泌尿外科的注册临床 。
天智航旗下的天玑骨科机器人、柏惠维康旗下的“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先后拿到了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此外,由天津大学主导设计的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妙手S”也已获批 。
在此背景下,手术机器人在二级市场也缔造了2021年医疗器械行业较高IPO,微创机器人市值一度超400亿港元,此外精锋医疗、润迈德等也在陆续走上IPO的道路 。
当前,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明显加快,投融资数量从2013年的1件上升到2021年全年32件,整个赛道总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市场接受度与十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市场容量也不断攀升 。
除多家大型医药企业外,市场不乏出现术锐、长木谷、元化智能、瑞龙诺、键嘉机器人等,新兴企业,而背后站台的不乏软银、红杉中国、顺为资本、美团龙珠等知名资方 。
然后当前对国内市场来说仍是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对于国产手术机器人来说,想反超达芬奇,还是要先达到达芬奇的现有的水平 。
责任编辑 | 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