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这家低调的一级博物馆 如何览尽古今民族大交融( 二 )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建馆以来 , 致力于收藏、研究和展示黑龙江少数民族文物 , 曾多次赴省内外、俄罗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查 , 征集文物藏品 , 馆内现有藏品1万余件 。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鄂温克族的撮罗子、达斡尔族的绣花鞋……大小配殿内 , 丰富多彩的展品讲述着黑土地上各民族交融发展的故事 , 生动再现了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场景 。
赫哲族社会发展辉煌历程展区设在第一院落东配殿 。 一个展柜里陈列着多枚勋章:斯大林奖章、华北解放纪念章、东北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奖章、解放东北纪念章……这些勋章诉说着赫哲族英烈的光辉事迹 。
“赫哲族不少青年踊跃参与抗日 , 其中董贵喜、董贵福、董贵寿、毕发祥、毕清林等人被编入周保中、李兆麟将军领导的远东八十八国际旅担任侦查员 。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讲解员刘沈伊介绍 , 这些战士在边境地带冒险侦查 , 收获大量军事情报 , 还带领苏联红军越过黑龙江 , 打击日本侵略者 ,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们斯大林奖章 。
第二院落东庑、西庑 , 是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展区 。 “远古回声”单元通过实物和图文展示 , 介绍了距今5万年至3000年间黑龙江地区古代文化的起源、分布及发展 。 玉环、玉匕、玉玦晶莹翠绿 , 并排躺在展柜里 。 “很难想象 , 9000年前的小南山先民能制作出这么多精美玉器 。 ”刘沈伊介绍 , 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存在5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 时间跨度1.5万余年 , 遗址中发现了东亚地区系统用玉的最早证据 。 小南山遗址的发现 , 为构建黑龙江下游乃至东北亚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 , 证明了白山黑水间的渔猎先民在中国古代文明早期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
在蒙古族文化单元 , 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马头琴 , 听到由马头琴伴奏的蒙古长调 。 “蒙古长调悠扬舒缓、气息绵长 , 以极富装饰性的旋律和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 歌手演唱时会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 ”覃劲说 。 2005年 ,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一艘造型别致的木船吸引了采访人员的目光 。 这是鄂伦春人的桦皮船 , 船身头尖尾锐 , 呈流线型 , 以樟子松做骨架 , 周身没有一个铁钉 , 烘烤后密不透水 。 刘沈伊介绍 , 稍大的桦皮船一个人就可以扛走 , 划行时轻巧无声 , 乘船捕鱼不会惊动鱼群 。
一块木板上画着威武壮硕的骏马 , 这在柯尔克孜语中被称作“鄂孜拉” , 寓意“马神” 。 在柯尔克孜族 , 有马之家会选出一匹良马作为神马 , 象征祖先骑着此马看护自家的畜群 , 没有马的人家就会画一匹马 , 挂在屋子西南角 , 以求庇护 。
第三院落配殿“传统与现代”展区中 , 不少人在AR试衣镜前兴致勃勃地体验 。 轻轻一点 , 即可在镜中试穿10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 , 还能拍照留念 。
在兽皮工艺单元 , 鄂伦春族狍皮长袍、拼色兽皮包等引得观众啧啧赞叹 。 “用兽皮制成的衣服耐磨、御寒 , 皮靴手套行动时声音极小 , 特别适宜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和爬山穿林的游猎生活 。 ”刘沈伊介绍 , 鄂伦春族兽皮衣饰制作原料主要是狍皮、鹿皮和犴皮 , 尤以狍皮最多 ,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覃劲告诉采访人员 ,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备新的专题展览 , 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民族服饰 , 通过解读服饰材质、款式、纹饰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和演变历程 , 来呈现各民族交流互动的历史轨迹以及逐渐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