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历史深处的文学记忆——抗战题材作品中的英雄群像( 二 )


如果仔细梳理一下这些抗战文学作品 , 不难发现 ,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弘扬民族正气 , 叙写民族史诗 , 讲述精彩故事 , 塑造英雄形象 , 用文学颂扬燕赵儿女爱国、救国、报国、殉国的家国情怀 , 从而迸发出感染、教育、启迪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 比如 , 田间的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 , 这是奴隶” 。 试想 , 这首诗在当年具有多么大的震撼力与号召力 。
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系列抗战题材小说是叙事与抒情相互融合、写实与写意相得益彰的整体 , 作品散发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情韵和气息 , 小说所传达的战争中的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 , 成为一道特殊的抗战文学风景 , 给苦难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和精神滋养;而其作品进入中学课本 , 不仅使青少年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 同时也受到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 。
小说《小兵张嘎》《平原烈火》的作者徐光耀是年过九旬至今仍健在的抗战老兵 , 后来改编成电影的《小兵张嘎》幽默诙谐 , 寓教于乐 , 久映不衰 。 徐光耀曾说过这样的话:“久而久之 , 那些与自己最亲密、最熟悉的死者 , 便会在心灵中复活……倘不把他们的精神风采化在纸上 , 就对不起良心 。 ”在这种良知的感召下 , 老先生矢志不渝 , 笔耕不辍 , 在其晚年又创作出版了长篇散文《昨夜西风凋碧树》 , 并斩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 这在他们那一代作家当中是不多见的 。
这些抗战文学把燕赵大地的抗战图景描绘得波澜壮阔 , 把燕赵儿女的慷慨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 , 也让抗战英雄形象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记忆 。 如《烈火金刚》中的史更新、肖飞 , 《敌后武工队》中的贾正、魏强 , 《平原枪声》中的马英、王二虎 , 《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金环、银环 , 《小兵张嘎》中的嘎子、罗金保……这些英雄都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 , 这种理想远远超过了自身生命、个人情感以及家族利益 。 在这种理想的指引下 , 他们充分展示出非凡的勇气、超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高尚的情操以及出众的智慧 , 从而使这些英雄形象光彩照人 , 令人肃然起敬 。 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我们 , 没经历过抗战 , 我们就是从这些作品中认识英雄 , 感受英雄 , 进而崇拜英雄的 。 应该说 , 抗战文学为读者贡献的英雄形象是功不可没的 , 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也是历久弥新的 。
历史发展到今天 , 我们再次审视这些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就会发现 , 一些英雄形象因过于高大而缺少鲜活 , 因性格单一而失之丰满 。
当然 , 站在今天的角度 , 我们不能过于苛求那些创作红色经典抗战文学的作家们 。 就他们自身的经历和阅历而言 , 还难以走出某种局限与窠臼 ,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 当年 , 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便走出家门 , 走出校门 , 投身抗战 , 既为中国抗战事业贡献了青春力量 , 又为读者留下了那么多感化人、教育人的优秀文学作品 , 这就足以令我们后人敬仰与尊崇了 。
【抗日战争|历史深处的文学记忆——抗战题材作品中的英雄群像】抗日战争|历史深处的文学记忆——抗战题材作品中的英雄群像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