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一场置换了身份的游戏——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 二 )


学者尹鸿在《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一书中说 , 把真人秀分为生存挑战型、情境体验型、表演选秀型、身份置换型、游戏比赛型等八种类型 。 从已播出的三季节目来看 , 《乘风破浪的姐姐》不是表演选秀型 , 更像是一档身份置换加游戏比赛的明星真人秀 。 明星真人秀是目前国内电视综艺的最大宗类型 , 其节目模式就是让什么样的明星(主体)在什么样的地方(情境)干什么样的事儿(任务) 。 这些年 , 我们看到明星们在不同节目里开餐厅、开客栈、去国外旅行、去丛林冒险……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活儿 , 真人秀节目都已经让明星干过了 。
而《乘风破浪的姐姐》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说 , 它最大的突破是将明星真人秀的主体细化为女明星 , 又将明星真人秀的任务创新出“成团出道” 。 于是 , 我们看到节目组给女星们分配不同的歌曲 , 让她们训练 , 然后在被打造成“船形”的舞台上表演——“乘风破浪” 。 因此 , 该节目的内容就由训练的纪实秀和舞台公演两部分组成 , 叙事的主线是淘汰和选拔 。 然而三季节目下来 , 我们看到节目纪实秀的部分过于同质化 , 基本上都是记录姐姐们训练的不易 , 显得单调无趣;而作为节目核心内容的舞台公演部分 , 又很难给观众带来惊艳之感 。
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 , “秀”的部分如果不能令观众满意 , 那是致命的 。 姐姐们都很努力 , 但努力不等于专业 。 论专业度 , 《我是歌手》里歌手互拼歌艺、《舞蹈风暴》里舞者竞演舞技 , 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令人难忘的表演 。 但在“乘风破浪”的舞台上 , 因为专业的差异度问题 , 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女明星们(歌手、舞者、演员、主持人、运动员等)被召集到一起 , 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 , 奉献一场唱跳俱佳的舞台秀 , 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 这也是为什么本季“一公表演”会被观众吐槽的原因 。 于文文组的张俪和王紫璇从未接触过键盘和贝斯 , 还是在节目中完成了表演 , 勇气可嘉 , 但效果可想而知 。
当然 , 《乘风破浪的姐姐》标榜的就是这种敢于突破的勇气 , 用30岁为界标 , 希望延展出年龄焦虑、性别秩序、女性意识等严肃话题 。 但是今日看来 , 这不过是节目组的狡黠之处 , 利用女性的各种焦虑来吸引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注意力 , 从而以追求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击量 , 吃到“她综艺”的红利 。 当该节目的原班人马在去年又推出《披荆斩棘的哥哥》时 , 其之前建构的所谓女性叙事也就瞬间被解构掉 。 不知道到了第三季 , 节目改名为《乘风破浪》、删去“姐姐”二字 , 是否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
所以说 , 抛开社会议题的部分 , 只从节目本身来看 , 《乘风破浪的姐姐》并不是一档成功的真人秀节目:它声称让女明星成团出道 , 却又不可能完成该任务 , 失去了“真”;女明星们不是“素人” , 她们无需再出道 , “人”的部分也立不住;而唯一剩下的“秀”的部分 , 又因为同质化和欠缺专业度 , 很难留住口味愈发挑剔的观众 。 这些卓有名气的女明星 , 恰如《变形记》中身份互换的少年一般 , 被置换成普通的“素人” , 来参加一档名为“女团选秀”的游戏 。 在这场游戏中 , 她们拿着不同的人设牌 , 粉墨登台、互相竞争 , 只为争夺最后出道的机会 。 在此过程中 , 有人早早地被淘汰 , 有人经过“厮杀”留到了最后 。 而电视机和网络前的观众是真正的“幕后大佬” , 他们手中的遥控器和鼠标 , 决定了选手乃至节目真正的兴衰与去留 。
内容来源:(作者黄钟军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