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宝为何放弃300 中青宝怎么了( 三 )


2010年,因为索网的疲劳问题,“天眼”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风险 。65岁的南仁冬寝食不安,天天在现场与技术人员沟通 。工艺、材料,“天眼”的要求是现有国家标准的20倍以上,哪有现成技术可以依赖 。南仁冬亲自上阵,日夜奋战,700多天,经历近百次失败,方才化险为夷 。
因为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较劲 。
“野”:永远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南仁冬的性格里有股子“野劲”,想干的事一定要干成 。
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年近七旬的南仁冬坚持自己排名个上,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 。
这个试验需要用简易装置把人吊起来,送到6米高的试验节点盘 。在高空中无落脚之地,全程需手动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下来 。
从高空下来,南仁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但他发现试验中的几个问题 。
“他喜欢冒险 。没有这种敢为人先的劲头,是不可能干成‘天眼’项目的 。”严俊说 。
“天眼”现场有6个支撑铁塔,每个建好时,南仁冬总是“排名个爬上去的人” 。几十米高的圈梁建好了,他也要排名个走上去,甚至在圈梁上奔跑,开心得像个孩子 。
如果把创造的冲动和探索的欲望比作“野”,南仁冬无疑是“野”的 。
在他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 。他也时常告诉学生,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南仁冬其实打小就“野” 。他是学霸,当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工作10年后,因为喜欢仰望苍穹,就“率性”报考了中科院读研究生,从此在天文领域“一发不可收拾”
2015年1月15日,南仁冬表示不服老,“我不要人扶”
他的涉猎之广泛,学识之渊博,在单位是出了名的 。曾有一个年轻人来参加人才招聘会,一进来就说自己外语学的是俄语 。南仁冬就用俄语问了他几个问题,小伙子愣住了,改口说自己还会日语 。南仁冬又用日语问了一个问题,让小伙子目瞪口呆了半天 。
即使是年轻时代在吉林通化无线电厂的那段艰苦岁月,南仁冬也能苦中作乐,“野”出一番风采 。
工厂开模具,他学会了冲压、钣金、热处理、电镀等“粗活” 。土建、水利,他也样样都学 。他甚至带领这个国企工厂的技术员与吉林大学合作,生产出我国排名代电子计算器 。
20多年前,南仁冬去荷兰访问,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经苏联、冬欧等国家 。没想到,路途遥远,旅途还未过半,盘缠就不够了 。
绘画达到专业水准的南仁冬,用较后剩的一点钱到当地商店买了纸、笔,在路边摆摊给人家画素描人像,居然挣了一笔盘缠,顺利到达荷兰 。
“真”:他仿佛是大山里的“村民”
这位外貌粗犷的科学家,对待世界却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
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裤衩 。这位外貌粗犷的科学家,对待世界却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
大窝凼附近所有的山头,南仁冬都爬过 。在工地现场,他经常饶有兴致地跟学生们介绍,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哪里有水井、哪里种着什么树,凼底原来住着哪几户人家 。仿佛他自己曾是这里的“村民” 。
“天眼”馈源支撑塔施工期间,南仁冬得知施工工人都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家里都非常艰难,便悄悄打电话给“天眼”工程现场工程师雷政,请他了解工人们的身高、腰围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