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文家园的丹青礼赞(全面小康画卷)( 二 )


文化遗产的多元传承 , 也受到美术工作者关注 。 何晓玲中国画《彝绣》 , 表现了一位绣娘向游客介绍绣品的场景 。 陈继海中国画《吾道有承》 , 展现了一老一小共赏皮影戏的画面 。 还有许多类似的美术作品 , 都印证了一个时代新象——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如何 , 人们愈发愿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习传统工艺 。 这些作品的诞生 , 与我国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动非遗从“保护名录”走进“现代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
相关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参与主体也更为多元 。 比如 ,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举办的系列“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 , 不仅组织美术工作者、美术院校师生参与主题创作 , 还鼓励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身边熟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 培育和引导孩子们对遗产的认识和情感 。 还有新华社、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平台” , 汇聚云展览、动漫、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 , 丰富和拓宽了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方式 。 众多业余美术爱好者也主动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描画、研习 , 提炼、运用其中的标志性造型、纹饰、符号等 , 并通过网络平台形成多元化的传播 。
美术创作是视觉的呈现表达 , 形象而直观 , 往往能带领观者由感性的体验进入理性的思考 。 正因如此 , 以文化和自然遗产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遗产的价值 , 也使人们深刻感受到身边生活中的文化力量 。
诠释独特智慧创造
作为对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 以文化和自然遗产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 体现了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蕴藏的独特智慧 , 也彰显了其国际贡献 。
五岳之首泰山 , 作为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 其申报成功 , 为世界遗产的评价带来新的标准 。 泰山也是美术工作者热衷表现的题材 。 在崔光武油画《瑞雪初照中升坊》中 , 泰山的磅礴气势跃然纸上 。 于亘古洪荒中仿佛静止的宏大景观 ,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象征 , 博大沉静、朴素坚毅 。 美术工作者用画笔接续传递的自然之美、理念之美、创造之美 , 让观者对双重遗产特殊的地质科学价值、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美学价值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 。 袁文彬油画《留园秋色》 , 以斑斓的色彩描绘可赏、可游、可居的苏州古典园林 , 揭示“虽由人作 , 宛自天开”的营造智慧 , 及其走出国门、海外造园异彩纷呈的深层原因 。
近年来 , 我国通过开展广泛国际合作、实施全方位遗产保护等 , 为世界贡献了遗产保护的可贵经验 。 一些美术作品艺术地展现了这一发展变化 。 比如 , 栾剑中国画《大运河新颜——淮安段》 , 将大运河的古今之景绘于同一画面 。 其中 , 当代水利建设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枢纽 , 作为反映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杰作 , 得到画家细致深入地刻画 , 呈现出别致的古韵 。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 不少美术工作者多次来到这里采风 , 切身感受到考古遗址已如公园般美丽 。 在张文惠油画《良渚古城祭坛遗址》等一批作品中 , 不仅可以领略良渚文明的悠远厚重 , 也可以了解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中国式探索 。
这些美术作品的涌现 , 意味着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 已不只是“名录”上的遗产保护、博物馆里的遗产保护 , 或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知悉的遗产保护 , 而是进入了更广泛、更多元、更具创新活力的发展阶段 。 人们可以经由艺术的再创作、再呈现、再诠释而穿越时空获得感动 , 可以经由艺术的提炼和表达获得启示 , 可以经由数字传播等获得沉浸式体验 , 不断加深理解与共鸣 。 美术作品这扇“窗” , 让更多的人看到绵远悠长的文化古韵、人文内涵 , 感知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崭新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