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记载我们了解到与《三国演义》截然相反的事实 。而这个事实是基本符合实际和事物发展逻辑的 。
因为魏延在当时的军中地位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是真正的势力派 。和当年的关羽处于同等地位 。当时魏延的职务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
诸葛亮要其代摄自己的职务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事情 。
而扬仪是管理后勤的文官,长史,绥军将军,其资历、能力和军中地势力地位都不可以和魏延相提并论 。诸葛亮要扬仪率领大军撤退是没有道理的事情 。
我们看到魏延将诸葛亮的指令藏匿也是合情合理地,因为魏延的性格、理念、军事思想都和诸葛亮不同 。他是要坚持北伐的 。他当然要将诸葛亮的指示不公之于众 。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灭掉魏国 。
所以小说中的魏延说:570页、丞相虽亡,吾今尚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 。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 。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正因为魏延是一个戎马沙场多年地军人,没有复杂的政治头脑,才被扬仪这样有野心的政治文人有机可乘 。魏延没有执行诸葛亮的遗命,快速地撤退 。是在举棋不定的犹豫和斟酌之中,究竟是继续进攻还是率领大军撤退?评估中而迟迟没有作出决断,此时魏延既有可能:其可因一人而废天下?的思想占了上风 。假如按照魏延的意愿继续北伐,在那么一个复杂的局势中,特别是内部混乱即将的分裂情况下,其结果只能够是全军覆灭 。
所以也就可以被扬仪污蔑为“延欲举众北附 。”
这也是符合当时人们的猜疑和想象 。这是魏延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更何况军队中的厌战之心,和诸葛亮死后军队中的恐慌和惧战心理已经蔓延 。魏延没有得到大众的支持是可以想象和必然的 。所以毁于流言的魏延是有记载的历史第一人 。
魏延南奔栈阁道口,阻截杨仪、烧毁栈道,是魏延犯下的第二个错误,自然会引起众怒 。栈道是蜀汉的生命线,修建是极其困难和艰苦卓绝的浩大工程 。魏延断绝了众人撤退回乡的后路,必然会激起所有人的反对 。
魏延孤立了,有了叛蜀降魏的念头和马岱商量,是魏延犯下的第三个错误,也是致命的错误 。这也是魏延没有政治头脑的集中体现 。那么马岱完全可以诛杀魏延以阻止魏延降魏的念头变为事实,魏延被杀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已经清楚的表明魏延被杀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事务是在发展和变化中,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结果 。以上的分析是基本符合逻辑和事实的 。
不过我们又可以看到扬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只是因为惧怕自己得到不公正的待遇“惧为所害 。”就发动事变,自毁长城 。置国家利益和全军将士的生死与不顾 。甚至将魏延的头颅践踏来践踏去,又诛灭了魏延的家族和儿子 。简直就是失去了人性 。
魏延毕竟是扬仪的战友,共事多年 。即使多年积怨 。在人已经死去的情况下 。作为一个高级领导干部,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也不应该对死去地人如此对待 。
裴松之说:“以为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笔者仔细研究之后同样不敢苟同 。
1、《魏书》记载,是历史文献 。我们研究历史不相信依据于史书,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
2、魏国人的历史记载肯定是在多年以后,事过境迁,魏国人有什么理由要编造时过境迁地历史呢?对魏国人有什么厉害关系吗?肯定没有 。
3、裴松之不相信,说这可能是敌国之传言 。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足凭信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
- 林则徐怎么死的?林则徐死因之谜,病死还是谋杀?
- 是谁谋杀了关羽?为什么关羽必死? 关羽之死真相
- 文竹怎样分株 两个动作就可以搞定了
- 官宣|《极限挑战8》官宣即热度,这个夏天的爆款综艺预定了
- 沈腾|沈腾马丽搭档,做客《向往的生活》,犹如定海神针,稳定了收视率
- 花儿与少年|新一季《花儿与少年》官宣:看到全新的嘉宾阵容,这次追定了
- 敌人|《杠杆》开局10分钟,抛出队长张华的两大谜团,这剧追定了
- 进行|任嘉伦新剧基本定了?原著作者朋友转发祝贺,还带来其他新剧消息
- 林志玲|林志玲“工作照”流出,曾和范伟有过合作,网友:看完不淡定了
- 片段|“博君一笑”CP首次综艺合体,看到节目片段后,网友:追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