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的来源 李姓的来源( 三 )


67、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
68、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
69、四、他族改姓或赐姓1. 刘氏改姓王氏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 。
70、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
71、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 。
72、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 。
73、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 。
74、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
75、2. 支氏改姓王氏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 。
76、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 。
77、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
78、3.谢氏改姓王氏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
79、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 。
80、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 。
81、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 。
82、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 。
83、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
84、4.孙氏改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
85、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1. 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 。
86、可频氏改威王氏 。
87、2. 羌族钳耳氏《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 。
88、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 。
89、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 。
90、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
91、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 。
92、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 。
93、”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 。
94、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
95、3.高丽人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 。
96、《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 。
97、其先乐浪人” 。
98、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 。
99、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 。
100、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
101、4.回纥人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 。
102、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