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后感的作文怎么写( 六 )


7.小学作文怎样写后感一、谈读后感的写作 (一)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
(二)读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 读什么,问题像是不复杂,却相当难答 。
因为,如果话说得过于概括,比如“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读,意思自然也不错,可是不能实用;如果转到另一极端,说得过于具体,困难就会更多,一言以蔽之,说“要读好的” 。这像是一句近于滥调的模棱话,却不得不说,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 。
传说王羲之学书法,起初以卫夫人为师,总是不能满足,及至北上,看到汉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 。其实卫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满足,是因为还有“上上” 。
学作文是一理,说极端一些,如果你诵读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疮,就算你学像了,也不过是不通或百孔千疮 。要好,必须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 。
过去的古文家,如明朝归有光,一生用力于《史记》,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诣能够超过一般人 。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 。
到此,同学一定要追问,怎么算好呢?这又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 。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这有不很相信世人评论的意味 。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给世人看,世人总是要评论的;而评论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如同是陶渊明诗,写《诗品》的钟嵘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为高不可及; 这样说,文章就不能分别高下了吗?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汉、唐代的李、杜、韩、柳,宋代的欧、曾、三苏,无论就作品说还是就作家说,几乎都承认是大手笔 。这样评定,标准是前面曾经谈到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里不再详说 。
所谓读好的,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 。我们作文是用现代语写,读当然主要是现代作品,而 这些,绝大部分还没有写入文学史,怎么 办?办法是: (1)当然是自己能辨别最好 。
(2)求助于流行的评论 。这常常见于各种形式的文字,杂志报纸上的介绍,书的引言,收入选本(包括课本),甚至出版社的广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 。
知者很多,语文老师,以及老一辈的读书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问他们 。选读物,能够分辨好坏之后,还有确定类别的问题,就是要读或多读哪类作品,少读甚至不读哪类作品 。
当然要先读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以及规定的课外读物 。这不够,为学作文而想多读,选读物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一些情况 。
(1)文体要是常用的,或说容易移用于作文的 。举例说,广义的散文(包括以记事为主和以说理为主的)比诗歌、小说好 。
诗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有时可以故意晦涩,两句之间常常断而不贯,这如果学了来,对作文就弊多利少 。
小说对话多,描写多,有些年轻人读小说多而读其他文体少,作文拿起笔就想描画人物、景色,至于记眼前琐事,说理,即使很浅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扰 。我的经验,在这方面,有时候也难免要捏捏头皮 。
比如读鲁迅作品,不少年轻人会感到,小说比杂文有趣味,容易读,可是就学习作文说,我还是劝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杂文方面 。(2)多读本国作品好;读翻译作品,最好选文字格调接近汉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