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岸上踏歌声怎么写( 二 )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
不及:不如 。
汪伦:李白的兄弟姐妹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
汪伦经常用自我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我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证明是循水道 。“将欲行”证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因此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兄弟姐妹同是不拘俗礼、愉悦自由的人 。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
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 。那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因此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
最美六月一路草原一路歌声轮回又始,歌声仍在忽闻水上琵琶声
3.请问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其全诗文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注释】
1、汪伦:李白的朋友
2、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解说】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
【鉴赏】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
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4.忽闻岸上踏歌声是谁写的用比较的手法,忽闻岸上踏歌声,令人回味无穷,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 李白乘舟将欲行.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想象丰富奇特,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真诚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