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楷体怎么写( 二 )



竖常常在一个起支撑作用,特别是中竖、长竖宜挺直有力,长竖又垂露竖、悬针竖之分,一般起笔较重,行笔向下,略轻,垂露收笔较重;悬针则顺势而下,出锋收笔,收笔宜尖 。只有当一个字最后一笔为竖画的时候,才可以用悬针竖 。
竖不完全是垂直的,也不容易写得垂直,这如同人站立时,不可能总是站得笔直的,只要站得正就行 。在书写时要果敢下笔,过分“认真”,反而适得其反 。而有些竖画,特别是一些短竖、侧竖本身就应该写得斜一些,如:“中”的侧竖,“五”的中竖 。

写法同悬针竖,只是在练习时,注意观察笔画长短、方向的不同 。例如:“后”字两撇,就不能写错,否则,张冠李戴,极其难看 。

捺又称作波画,,顾名思义,是有起伏的笔画 。分斜捺和平捺两种 。
斜捺,下笔较轻,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出顿笔再向右水平方向提笔出锋,收笔要尖 。
平捺,写法同上,起笔时先写一短横,然后向右下(略平一些)行笔 。
还有一种变异,在同一个字出现几个捺画时,往往只保留最后一个捺画,其他捺画改为长点,如“这” 。

写法同短横,起笔较重,然后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出锋收笔,写得要有力 。

这是组合型笔画,关键在折处,宜放慢书写,先顿再折 。如同汽车转弯,不能太快,也没有必要刻意描摹,要一气呵成 。

也是组合性笔画,在写好其他笔画的基础上,钩笔要钩出有力,其中有些弯折笔画----到底写成什么样子才够美观,需要自己多揣摩 。
5.正楷字体是什么
上世纪古楼兰遗址发现的魏晋简牍、文书残纸上、吐鲁番发现的晋人写本及十六国时期的文书虽然表明了,至少在东晋时,楷体字就已经取代之前的隶书作为“正体字”而广为流行 。但此时的“正体字”,有其实而无其名:楷体从发生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不规范的俗字、异体并没有得到确实地纠正 。至唐代,才在政府的重视与学者的努力下,统一、规范了楷体的字体样式,从真正意义上,确立了楷体字的正体字地位 。
若要阐释正体字与正楷字体的概念,我们需从“正”字开始理解 。“从止,一以止”,这是《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 。“正”字不偏不倚,代表统一、规范,将这种解读与我们的研究联系到一起:正体字是指统一的字体;正楷字体指的就是规范的楷体字 。同时,政治权力在楷体字“统一”、“规范”的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正体字、正楷字体还需合乎正统,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首先,就两者的区别而言,正体字不完全等同于正楷字体 。从概念上看,两者在统一、规范的前提下,正体字强调的是字体,而正楷字体强调的是楷体,字体包括了楷体,因此,正体字涵盖得范围比正楷字体更加广泛;从时间上看,正体字的概念自秦始皇“书同文”起就已然发生了,而楷体字产生东汉末年,经历长时间的整饬提炼才形成了属于它的规范,显然地,正楷字体发生的时间比正体字晚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知,正楷字体是正体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转换 。这个条件就是汉字字体发展的基本规律:由繁至简,由异趋同 。篆体作为秦代的正体字,是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化,同时取消了六国遗留下来的异体字,最终实现文字的统一;而汉代的正体字隶体,也是相同规律下发展而来的产物,因此,正楷字体取代隶体成为正体字,是字体演变的必然结果 。进一步说,自唐代楷体字确立规范以来,正楷字体都可称之为正体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