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这首诗怎么写

1.江南可采莲,这首诗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你好 。
【采莲这首诗怎么写】汉魏乐府古辞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江南,大约是三国东吴地方,现在的江浙一带 。
这首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 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 。主旨在写良辰美景,行乐得时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为“奇格”(《古诗源》卷三) 。张玉榖则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
大体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而自然显现一片大自然活泼的生机 。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 。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 。
此为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 。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
诗中“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 。
古人还将【莲】与【怜】爱联系在一起 。别有一番诗意 。
2.采莲这首诗作者作者未知 。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南朝梁元帝《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唐李白《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舟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王昌龄《采莲曲》:“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宋欧阳修《蝶恋花》词:“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景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
3.《采莲曲》这首诗描写了什么《采莲曲》这首诗描写了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
原诗:
《采莲曲》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释义: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
扩展资料: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被贬龙标,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