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托怎么用( 三 )


拖把应源于抹布 。当需被清洁的地面上有污渍时,人们恐怕只是想将其扫净,未必就想将其擦净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变,需被清洁的地面也由泥土变为光洁的木板、石板时,擦洗的需要就产生了 。擦洗地面最早应是抹布 。
擦洗虽使地面干净了,可操作者的第一个问题也来了——太累 。问题是灵感的源泉,某人便在抹布上安装了一个长柄,哦,天壤之别 。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拖把” 。拖把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实现了“直立行走” 。
日子久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拖把的工作部分——拖把头,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洗洁 。拖把头的洗洁对作业者手的伤害上升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聪明的人们,为拖把配上了“拧水”装置和“旋转甩干”装置,这便有了“拧干拖把”和“甩干拖把”,解决了不沾手就把拖把头脱水的难题 。
7.怎么学泥雕你好,你说的泥雕就是泥塑吧,自学的话,建议你看些最基本的好了 。
泥塑训练的方法和内容
在泥塑教学训练中从方法上我采取因材施教结合兴趣教学,使保持清醒头脑,有感而发、不抠不磨、见好就收 。所谓“见好”的标准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雕塑语言的表现力,能够在作品上展现材料感与造型的统一,能体会到泥性和塑造过程本身给我们的启发 。我们应该在训练中适当考虑淡化写实概念,不要让写实能力的训练成为感受雕塑语言的障碍,要鼓励找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雕塑语言做自己的雕塑 。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是成因果关系的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特别强调单纯的看“坨”,不在感觉中加上对人体解剖的分析 。这里“坨”的概念包括体积感和重量感,特别是重量感与材料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以前的素描训练中,有“宁方勿圆”一说,而现在在泥塑的训练中我则提出“宁圆勿方”,这是为了克服在塑造过程中“分面”的现象 。因为这种“分面”的方法破坏了我们感受形体的单纯性和完整性,也违反了自然存在的根本法则,即盖斯顿 。贝切拉德(Gaston Bachelard)所说的“世界的浑圆性” 。因此要求“看坨”、“做坨”、并且彻底摆脱用块面来拼凑形体的毛病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提出的以手中的泥来表现对自然的感觉这一雕塑理念 。在我看来,人体的形态变化是由不同类型的坨组成的,这和我们手中的泥坨是同样的存在状态,这样理解就很容易把对人体的坨感用手中的泥坨表现出来 。
就是说,要先从人体写生开始,在到从泥托上呈现出来,需要人体解剖学等等之类的,慢慢来吧,熟能生巧 。
其次在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能忽视泥的可塑性和材料感 。泥塑的定义就是我们对自然的感觉通过手的用力作用到泥上,形成了泥在空间中崭新的存在 。因为泥本身所包含的材料语言能够启发我们的空间想象力,使我们的作品能具有一种脱离于人体解剖之外的雕塑语言 。塑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它不仅能表现人体造型,而且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石头、木头、青铜一样,它本身的自然属性(包括可塑性、重量、质感)使我们在塑造过程中获得一种最直接塑造快感
8.“木犁”是拿来怎么用的木犁 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铧、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 。80年代后,平原多以机耕,山区尚有少量使用 。用于农田或旱地的耕作 。2000多年以前西汉的农具图谱,便有的犁的记载 。那时中国农民制造的木犁,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高水平 。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再配上一个横8形的犁辕,无论是入土角度,还是翻土曲线的牵引点的选择,完全符合力学原则 。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了几百种机引犁,而它们的主要结构、基本设计,也跳不出西汉木犁的基本原理 。木犁一般分旱犁和水犁两种,旱犁的俗名为“箭犁”,粗大牢固,有一个形状为“箭”的构件,因此而得名;水犁的构造简单、轻便,俗名叫“独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