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和设问怎么写

1.用反问比喻设问和疑问写一个景的片段比喻:
月亮慢慢地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拟人:
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排比: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反问:
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
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反问和设问怎么写】设问: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对比: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是通过廉价劳动力,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
疑问:这是什么?
2.谁能用设问 排比 反问的手法写一段关于学习的语段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