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李镇西:我和魏书生“君子之交淡如水”|姚跃林:假如我们都成为魏书生

于漪|李镇西:我和魏书生“君子之交淡如水”|姚跃林:假如我们都成为魏书生
文章图片

【李镇西专栏】
我和魏书生:“君子之交淡如水”(18年前的文章)
原创作者|李镇西(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本文为李镇西校长原创 , 首发李镇西校长个人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 , 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我第一次见到“魏书生”这三个字 , 是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九八三年 。 我在一个刊物上读到了介绍魏书生的文字后 , 真是激动万分 。 那时我正沉迷于苏霍姆林斯基之中 , 所以我很自然地把魏书生与苏霍姆林斯基相比较 , 他们两人都是自学成才 , 都在农村中学任教 , 都把自己的心融入了学生的心……于是 , 我得出的结论是:魏书生就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我决心做一个像魏书生那样的老师――不仅仅是决心 , 我真的开始了自己的行动:魏书生老师要他的学生办班级日报 , 我在自己的班上也开办了班级日报;魏书生老师要他的学生写日记 , 我要的学生也写;魏书生老师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 我也让我的学生画……说魏书生影响了整整一代语文老师 , 可能有点夸张 , 但说他影响了年轻时的李镇西 , 是一点不夸张的 。
第一次见魏书生老师是1995年夏天 , 我回老家乐山看望母亲 , 正碰上魏老师来乐山讲学 。 魏老师讲的题目是《自强育人教书》 , 他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社会、人生和教育 , 把我的心也引到了一个澄明的境界 。 下午听报告之前 , 我在去剧院的路上碰到了魏老师 , 烈日下 , 他也步行前往剧院 。 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 , 我追上去和他打招呼 , 并和他一起走到剧院 。 一路上我们聊了些什么我已经忘记 , 但他的平和从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当天报告完了以后 , 我买了一本他的著作《班主任工作漫谈》 , 然后请他题词 , 他写了四个字:“解放自我!”
于漪|李镇西:我和魏书生“君子之交淡如水”|姚跃林:假如我们都成为魏书生
文章图片

那个暑假我一口气看完了《班主任工作漫谈》 , 心灵的原野阳光灿烂 , 同时身上有一种飞翔的冲动 。 合上最后一页 , 我作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要求学校给我两个班 , 我要进行真正的教育科研实验!后来的几年里 , 我同时担任“优生班”和“差生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 我把主要精力用在“后进生”的研究上 , 做课题、写随笔 , 正是那几年艰辛的教育教学探索 , 孕育了我后来那本《爱心与教育》 。
后来 , 我又先后三次在不同的场合与魏书生老师有过近距离接触和交谈 , 但都没有比较深入的交流 。 不仅仅是没有时间 , 而是我的自卑 , 使我觉得除了仰视 , 我没有资格与魏书生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 。 随着我教育思考和实践的深入 , 我开始反思自己也反思包括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叶圣陶等等教育大师的教育 , 我开始从单纯的感情崇拜转向相对成熟的理性审视 。 我开始意识到 ,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并不能取代我的实践一样 , 魏书生的具体做法也不能取代我富有个性的创造 。 在《给青年校长的谈话》中 , 苏霍姆林斯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精辟:“某一教育真理 , 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 , 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 , 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 。 ”
比如 , 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 以我现在的眼光看 , 可能不太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 但如果放在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育体系中 , 可能是最符合他教学个性和他学生个性的做法;又如 , 他当班主任能够带着学生练拳击练气功 , 我显然做不到 , 也没有必要去做 。 我认为 , 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 , 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 。 也就是说 , 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 , 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 。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 。 我这样说 , 当然不是反对向优秀教师学习 , 而是给自己也给其正在成长的他青年教师一个提醒: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 , 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 , 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 , 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