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我,医疗投资人,遭遇招聘鄙视( 二 )


说到底 , 医疗投资对专业素养要求偏高 。 一般头部机构都需要第一学历顶级名校 , 最终学历是医学相关博士 。 “转行一定要看清楚公司 。 ”阿飞总结经验到 , “相对而言 , 很多上市公司战投部更看重入资产间的协同效应 。 所以很多从业者的都是研发出身 , 后期开始关注财务和管理” 。
02
冬天提前来了投资经理快被冻僵
如果说从医学专业的转做投资人 , 路径是相对顺其自然的 , 那么从消费转向医疗则更多的是投资人被“风口”所诱导 。
近两年 , 跨界投资医疗的热情愈演愈烈 , 很多TMT基金和消费基金开始进入医疗健康产业 , 尤其消费医疗方向 。 随着大批投资者蜂拥而至 , 越来越多的资本追逐医疗健康项目 , 导致医疗健康投资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 , 项目估值也越来越高 。 数据显示 , 今年一季度海外早期医疗项目融资 , 平均每家企业融资额度超过1亿元人民币 。 但好项目估值高 , 不要说抢额度 , 对于那些“半路出家”的医疗投资人 , 项目深度根本吃不准 。
Kelly告诉记者 , “现在一级市场的生物医药投资人 , 虽然很多都有不错的教育背景 , 但实际工作都没做过几年 , 对转化或者商业化缺乏经验 。 去年这个时候还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 今年能进投决会的都是少数 。 ”
2022年上半年 , 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数同比降低46.7% , 环比降低45.9%;IPO事件数同比降低45.5% , 环比降低55.2% 。 二级市场方面 , 以港股18A企业为例 , 截至2022年5月 , 超过90%的生物科技公司股价破发 , 平均跌幅达42.91% 。
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就曾公开表示 , 当前医疗投融资处于寒冬已是共识 。 从2021年中期以来 , 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明显降温 , 尤其创新药领域 , 面临募资难、二级市场遇冷等情况 。 这背后 , 创新药研发同质化现象严重、适应症开发拥挤 。 通过暂停部分在研管线 , 已有一些创新药企开始节流“续命” 。 这是一个非常凛冽的寒冬 , 从二级市场扩散到一级市场早期阶段 , 从生物制药到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几乎整个医疗健康版块 , 投资逻辑在发生改变 。
受国际局势和新冠疫情影响 , 医疗产业相关投资热潮一直持续 。 但中国真正有能力投医疗健康的机构不超过 30家 。 不少投资人对记者吐槽 , “医疗产业投资看起来很美好 , 但坑很多 。 比如商业模式优劣就取决于能否抵御外部压力 。 赛道长期确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 但短期很难受 。 ”
这两年 , “马太效应”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 一方面 , 资金加速往头部机构集中 , 让他们掌握了更多话语权 , 另一方面 , 基金规模急速扩张 , 又让投资经理不得抢注明星项目 。 “对那些转赛道的医药投资人 , 其实很难触碰到项目的核价值 。 当医疗产业的寒冬提前来到 , 投资经理都快冻僵了 。 ”Kelly说到 , “现在各大群已经开始出现鄙视和嘲笑医药投资人 , 各种劝降 。 ”
03
保持清醒
找到时间的“亲朋友”
今年上半年 , 超过120家医药上市公司揭晓成绩单 , 其中超五成业绩预增 , 主要集中在CXO、医疗器械、中药等细分行业 。 而在二级市场 , 生物医药指数今年以来下跌22.04% 。 可以说当前整个板块估值正处于较低位置 。
中科院创投高级分析师魏强告诉融中财经 , “目前整个医药行业投融资‘双降’ 。 以逆向思维来看 , 这个时候耐心一点可能会找到更具“性价比”的标的 。 ”以体外诊断来看 , 作为临床刚需 , 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 产业规模也超过了千亿元 , 尤其新冠疫情以来 , 核酸检测业务催生了一批“造富神话” , 吸引了不少企业跨领域或跨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