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北宋一个皇帝和明朝两个王爷, 完成了中国书法的传承, 泽被后世!


赵光义|北宋一个皇帝和明朝两个王爷, 完成了中国书法的传承, 泽被后世!
文章插图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中国书法艺术。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但很多人不会注意到,中国书法艺术在长达三千多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是依赖什么来完成其传承与发扬的。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人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也许,这三个人本身也并未料到会有如此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三个人中的第一个,是北宋太宗赵光义。北宋第一代皇帝赵匡胤、第二代皇帝赵光义在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以后,都致力于改变唐晚期以来重武轻文局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由于皇家内府珍藏有许多汉魏、西晋、南北朝及隋唐以前历代名家墨宝,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某天,赵光义心血来潮,尽出内府所藏墨宝,交由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命其编次成卷,通过双钩描摹法,刻于枣木板上,名曰《淳化阁帖》,珍藏于秘阁,故又称为《淳化秘阁法帖》。
赵光义|北宋一个皇帝和明朝两个王爷, 完成了中国书法的传承, 泽被后世!
文章插图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璞玉深金,字字珠玑,历来被称作“法帖之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这种北宋初版的淳化阁帖成本高,棰拓讲究,全部采用当时名贵的歙墨和澄心堂纸。澄心堂纸为五代十国时期产自南唐徽州的一种名纸,肤卵如膜,坚洁如玉,被评为中国造纸史上最好的纸。明代董其昌曾偶得一张,因为太珍贵,连呼“此纸不敢书”。也由于造价太高,北宋初版的淳化阁帖印本很少,只赏赐给皇亲国戚和中书省、枢密院大臣。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不幸宫中失火,刻帖的木板与所藏历代名帖原作悉数被毁,则从宋代留传到明代的《淳化阁帖》就成为了麟毛凤角。明太祖朱元璋将这麟毛凤角之一赏赐给了酷爱书法的第十四子朱楧。
赵光义|北宋一个皇帝和明朝两个王爷, 完成了中国书法的传承, 泽被后世!
文章插图
朱楧后来被封为肃王,治理甘肃,王府就设在兰州。朱楧赴任之时,不忘携《淳化阁帖》相随,子孙相传,珍藏于内府。时光飞快,一转眼到了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陕西右参政、甘肃洮岷道兵备张鹤鸣偶得一《淳化阁帖》别本,向肃宪王恳求王府所藏阁帖相比照校勘。肃宪王朱绅尧为朱元璋九世孙,为人慷慨豪爽,平日临摹帖子时,就觉得“各王府不遍及且无以公海内”,出借过后,另延请著名金石摹刻专家,姑苏人温如玉、南康人张应召将阁帖双钩临摹并精刻于陕西富平所产质量特优的铜磐石上,以传世人。据记载,“温、张两生功苦坚一片石,朝暮作对,若面壁达摩,雪没胫而弗退也”。由于工程浩大,肃宪王朱绅尧未能亲见刻帖完成而身先逝。他的儿子朱识鋐继位后,继承父亲遗志,前后耗时7年之久,终于在明天启七年(1627年)完工。刻石共144块,多为两面刻文。每块碑石高27.8厘米-34厘米,宽36.5厘米-40.5厘米,厚6厘米-8.7厘米。
赵光义|北宋一个皇帝和明朝两个王爷, 完成了中国书法的传承, 泽被后世!
文章插图
所刻《淳化阁帖》又名“肃府本”或“兰州本”,又因刻成后藏于肃王府东书堂尊训阁,而称为《尊训阁本》。各卷末除照刻宋本款识外,新镌“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岁(1615年)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隶书三行。肃府本《淳化阁帖》初拓用太史纸,计253纸,程君房墨。该帖摹工精良,锋棱宛然,点画顾盼,神完意足,有“淳化亚帖”之美誉。倪苏门在《古今书论》中称:“《淳化帖》在明朝,唯陕西肃王府翻刻石最妙,谓之肃本。从宋拓原本双钩上石,所费巨万,今市本相去天渊。”陈奕禧《皋兰载笔》称:“初拓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不管怎样,《淳化阁帖》通过石碑所拓的肃府本得以传世,并大发光芒。可以说,肃府本对传统书法起到了导引和弘扬作用,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即使将之视为中国书法发展的“命脉”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