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很遗憾……

《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火了 , 连着河南卫视也火了 , 让很多卫视和地方台羡煞不已 , 怎么也想不通 , 一个“普普通通”的舞蹈与传统文化甚至是神话传说搭上钩就能火得一塌糊涂 。
卫视|“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很遗憾……
文章图片

最近很多卫视和地方台的电视人探讨 ,“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
很遗憾 ,目前来看这是一个伪命题 , 或者说复制 , 不会带来逆袭 , 反而会成为创新的绊脚石 。
卫视|“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很遗憾……
文章图片

有人反驳说 , 我们有很多复制成功的案例 , 比如获取版权的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等 , 我们不否认这些节目的成功 , 在中国综艺节目起步较晚的情况下 ,这些节目确实起到了促进中国原创节目的重要作用 。
但回过头来看 , 现在购买版权的现象已经少了很多 ,反而是原创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也代表着中国综艺节目特别是文化类节目的创作进入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
前段时间 , 很多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河南卫视的创新节目 , 进行了轰炸式的报道 , 有的文章分析说从春晚的 《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 , 是河南卫视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坚守 , 是水到渠成 。
卫视|“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很遗憾……
文章图片

对此评论 , 我们只赞成一半 , 为什么呢?首先谈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 我们赞成这个说法 , 但哪个卫视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恐怕不会有答案 。但说是水到渠成 , 我们则认为未必是主因 。
说到此 ,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 , 传统文化一直都在 , 随用随取 ,但制作方式和呈现方式以及传播路径是否符合当代人的口味 , 是为关键 。
可以说 , 中华传统文化在每个省和地区都有着丰富的资源 , 取之不尽 ,就看我们如何表达 。
卫视|“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很遗憾……
文章图片

《典籍里的中国》没有播出前 , 谁能想到诘屈聱牙的 《尚书》《天工开物》《史记》《论语》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 , 以“ 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 , 就能让年轻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
卫视|“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很遗憾……
文章图片

【卫视|“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很遗憾……】谁又能想到 《国学小名士》里的中学生以一段“飞花令”让全国人民为之点赞;谁又能想到 《国乐大典》中所释放的国乐芳华能够成为年轻人热捧的对象 。
卫视|“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很遗憾……
文章图片

如此种种 ,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 , 也是有力量的 , 但是需要一个引信 , 那就是创新表达方式 。
我们始终认为 , 河南卫视在坚守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 才有今天的成果 ,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还要在体制机制、内容模式等方面的持续创新 , 才能够赢得未来、赢得市场 。
再回到是否可以复制的话题上 , 显然 , 从目前的情况看 , 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 , 正如前段时间 《广电视界》评价一个现象 , “乘风破浪的姐姐还在舞台上 , 哥哥就已经跃跃欲试” , 最后也证明了只能惨淡收场 。
卫视|“河南卫视现象”是否能够复制?很遗憾……
文章图片

要想破圈 ,只有既立足于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 , 又不断尝试各种制作和呈现方式的改变 , 当然 , 还有个重要考量指标 ,那就是当代观众的审美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 唯有在不断试错中找到答案 , 做总比不做好 , 创新总比默守陈规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