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欧美收藏中国古玉的特点、研究及发展

由于每个收藏家都有不同的经历和目的 , 因此藏玉也就各有千秋 。 弗利尔藏玉以早期为主 , 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 , 以良渚文化的礼玉璧、琮、冠形饰和金村极品玉器为特色 。 温索浦是个唯美主义者 , 藏早期动物玉雕、礼玉、装饰玉 。 怀特是文化界内人士 , 专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 , 以此为基础 , 藏玉的级别自然会有历史价值 。 另外 , 背景不同的收藏着 , 就有不同的目的 , 有人以赚钱为目的 , 有的则以展示文化的工艺为宗旨 。 对后者来说 , 它们的藏品以陈列为归宿 , 大多捐献给博物馆作为长期陈列 。 这部分藏玉 , 注重时代范围 , 强调科学价值 , 如时代的准确性、明确的出土地点以及同出遗物等 , 并且以展览的形式 , 通过类型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 对所藏玉器作断代、制作技术研究 。
玉器|欧美收藏中国古玉的特点、研究及发展
本文图片

与青铜器和其它文物相比 , 玉器研究一直很特别 。 这是由于 , 首先 , 古代玉器很少有铭文 , 而相关的文献记载又极少;其次 , 礼玉大多没有纹饰 , 器形沿用时间很长 , 通常几百年没有大的变化;还有 , 玉器的定名和用途都出自东周及汉代文献 , 这些文献的成书时代较晚 , 可信度还有待研究 。
玉器|欧美收藏中国古玉的特点、研究及发展
本文图片

【玉器|欧美收藏中国古玉的特点、研究及发展】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古玉的西方学者是罗福(B. Laufer) 。 1912年 , 罗福的专著《从玉器看中国的考古与宗教》出版 , 在书中 , 他完全沿用吴大澂《古玉图考》的方法 , 附会历史文献 , 研究中国玉器 。 然而 , 更多的玉器研究者认为 , 只靠文献来研究玉器远远不够 , 强调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玉器对断代的重要性 。 1925年 , 保罗佩利亚特在卢芹斋藏玉写出版图录时就认识到这一点 。 卢芹斋所藏的中国古玉 , 多购自中间人手中 , 因此 , 他所得到的有关古玉来历的信息最多是第三手资料 , 往往还是卖玉人故意编造的谎言 。 在编写图录的过程中 , 佩利亚特特别需要有关玉器的准确资料以及同出的其他遗物 , 从而对玉器进行断代 。 1938年 , 萨尔墨尼的专著《中国古代的雕刻玉器》 , 还是使用类型学的方法 , 对玉器进行型式的排比 。 1950年 , 韩斯福发表专著《中国玉器雕刻》 , 在引言中他再次强调第一手资料及科学发掘对古玉断代研究的重要意义 。 在此背景下 , 1952年 , 萨尔墨尼编写的图录《桑尼辰藏玉》出版 。 1968年 , 韩斯福的又一专著《中国雕刻玉器》出版 。 此时 , 他仔细研究1949年前后中国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古玉资料 , 并在此基础上 , 提出玉器发展演变的谱系 。 这时 , 经考古发掘的玉器虽有一些 , 但还不多 , 能出版的就更少 。 玉器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大限制 。
玉器|欧美收藏中国古玉的特点、研究及发展
本文图片

1975年 , 罗森夫人在《中国历代玉器展图录》的编写过程中 , 明确利用中国大陆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玉器进行比较研究 , 对收藏的中国古代玉器进行断代 。 童年 , 另一位学者罗越在编写展览图录时也利用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古代玉器 , 获得很大成功 。 罗越以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为框架 , 对藏玉进行分类、断代 , 正是这批考古发掘的玉器决定了玉器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性 。 20世纪50、60年代以前 , 中国的田野考古还没有大规模地展开 , 没有大批田野考古资料可以比较 , 玉器研究者的研究中心自然放在器物类型雪上 。 瑞典学者高本汉利用类型学方法研究中国青铜器纹饰 , 是这方面研究的杰出代表 。 然而 , 人所共知 , 青铜器器形变化不大 , 浑身布满花纹 , 正适合类型学研究 。 玉器不同 , 尤其是早期玉器 , 器形简单 , 变化不显著 , 器表以素面为主 , 偶有纹饰 , 因此进行类型学研究 , 先天条件不足 。 罗越是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 著名的艺术史学家 , 在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方面久负盛名 。 他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富有启蒙性 , 成果卓著 , 直到现在仍被许多大学奉为金科玉律 。 因此 , 玉器研究界一直盼望能看到他对中国古代玉器的看法 。 面对这种状况 , 罗越依然出山负责主办“温索浦藏玉展”并编写展览图录 。 在编写图录的过程中个 , 他仔细研究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 为每一件玉器写下了文字说明和个人研究的心得 。 在导言中 , 罗越教授讨论了玉器的雕刻技术 , 玉质武器的类型与铭文 , 以及东周时期谷纹和涡纹的类型与演变 。 作者首次利用考古发掘品玉藏玉进行比较研究 , 并结合器物类型学 , 使该图录的出版成为玉器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