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样的注意还不够,因为除了发行量之外,宝钞的市场流通总量还受到流通速率的影响 。发行总量M并不等于流通总量MV,也就是单单考虑M还不够;还要考虑V 。这一点洪武朝以及后来的各朝政府都忽略了,甚至迄今为止学界也忽略了 。大明宝钞贬值的关键,就出在V太大,也就是流通速率太大 。相对于其它朝代,在明朝,宝钞的流通速率V很大 。假设在给定的一个时期中,商品交易总量不变,货币发行量也不变,但是因为流通速率增加,货币流通总量MV跟着增加,结果是物价P提升,单位货币M的购买力跟着降低 。就是这个V增加的效应,尽管政府努力控制宝钞的发行量,宝钞的实际流通量还是很大,结果造成物价的上涨与钞价的下跌 。
面对宝钞不断地贬值,从洪武朝到正统朝,各朝政府无不努力节制宝钞的发行,扩大宝钞的税收,藉以减少市面的流通量,达到稳定或提升钞价的效果 。事实的发展刚刚相反,钞价还是持续下跌,甚至在市面上已经不易看到宝钞流通的情况下,钞值还是无法恢复 。宣德与正统两朝,我们看到政府确实用尽办法,停造新钞,扩大宝钞支付的税收或各种犯罪的罚款折钞的规定,减少官俸的宝钞支付或各种使用宝钞的开支,等等,宝钞最后还是出现恶性通膨的现象,以致于退出市场流通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显然,上述的货币数量说的等式无法应用到这个量缩价跌同时出现的矛盾现象 。解开这个矛盾,也许我们需要用别的角度来看问题 。让我在这里尝试用通货竞争和通货替代的理念来解释 。
明朝的货币制度是以宝钞作为主币,铜钱作为辅币,提供给市场流通 。如果除了宝钞之外,市场别无币种可做交易媒介,那么尽管人民对不兑换宝钞的价值存有疑虑,他们还是要使用它来做买卖,而只要宝钞保有作为支付手段的使用价值,钞价还是可以维持在一个大家还能接受的信用价值范围内,何况它是政府与人民交易的法定工具,以及税赋的支付手段 。问题出在如果有其它币种来加入市场流通,结果就会出现通货之间的竞争与替代的现象 。
除了布帛谷物之外,加入流通的最重要币种就是白银 。明朝政府没有铸造银币,白银是以金属商品兼做支付手段的方式,长期以来在民间市场流通 。由于白银是一种金属货币,币值有白银的商品价格作为基础,名目币值不会偏离太远,人民的接受度相对稳定 。当白银与宝钞发生通货竞争时,白银的货币优势立即显现出来 。除了携带比较不方便之外,不管作为支付工具、计价单位或价值的宝藏手段,白银都比宝钞可靠 。一旦民间持有的白银变成通货投入市场交易,宝钞的通货地位必然亟亟可危,难以与之竞争 。明朝政府一再地以严刑峻罚来禁止人民使用白银于市场交易,完全合理 。
可惜政府的禁制收效不大,政治意图敌不够经济理性 。宝钞面对白银的入侵,节节贬值败退,最后还是被迫退出市场流通 。明朝政府每当看到宝钞贬值,在类似货币数量说的僵固观念下,就以为宝钞发行太多之故,因而努力收回宝钞,采取所谓的与宝钞通胀走势方向相反的逆风操作的货币政策 。在宝钞与白银互相竞争的货币市场上,这种政策适足以加速宝钞的泡沫化和最终崩溃 。
道理很简单 。假设在某一给定的时期,货币需求不变,宝钞与白银的兑换率是1:1,也就是宝钞一贯的价格等于白银一两,如官价所设定者 。
假设当时投入市场流通的宝钞总量有100贯,白银总量也有100两 。宝钞与白银的名目货币量各为100,实值货币量也各为100 。货币总需求为200,宝钞的市场占有率是50% 。当宝钞贬值一半,即2贯兑换1两白银时,如果宝钞的名目货币量维持100贯不变,它的实值货币量会降低为25% 。
- 明朝初期名将康茂才生平简介 康茂才是怎么死的
- 明朝统一战争如何打的?朱元璋能力有多强
- 明朝大宦官刘瑾主持当权变法的政绩有哪些
- 明朝一共十六帝 为何“明十三陵”只埋了十三位
- cny是什么货币?CNY是人民币的代码
- 他们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 西欧有哪些国家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没进十三陵的有谁?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
- 辣椒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
- 什么是USDT usdt是什么货币
- 明朝历代皇帝顺序表 明朝16位皇帝能力排名